|
在线COD检测仪通过工作电极与辅助电极间的电化学反应,将水样中有机物氧化产生的电流信号转化为 COD 浓度,具有无需频繁添加试剂、操作简便的优势。其预防性维护需聚焦电极性能保护、信号稳定性保障及系统干扰排除,以 “提前预防、减少损耗” 为核心,避免因电极老化、信号失真或系统污染导致监测误差,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一、电极专项预防性维护 电极是检测核心,需建立全周期保护机制。日常维护中,每日检测前检查电极外观,确认电极膜无破损、划痕,电极接口无氧化、腐蚀,若发现膜污染(如附着有机物残渣、水垢),用专用清洁液轻柔擦拭,再用超纯水冲洗晾干,避免损伤敏感膜体;每周进行电极活化处理,按说明书要求将电极浸泡于专用活化液中,恢复电极表面活性,防止电极钝化导致响应灵敏度下降。电极寿命通常为 6-12 个月,需提前记录更换时间,在寿命到期前 1-2 周准备备用电极,更换后需进行空白校准与标准溶液验证,确保新电极与仪器系统适配,避免因电极突发失效导致监测中断。 二、水样预处理系统预防性清洁 预处理系统可去除水样中悬浮物、杂质,防止污染电极或堵塞管路,需定期清洁维护。每日用超纯水冲洗采样管路、过滤器,清除管路内残留的悬浮物与有机物,避免长期堆积导致管路堵塞;每周拆解过滤器滤芯,检查是否破损或堵塞,及时更换老化滤芯,确保水样过滤精度符合电极检测要求(通常过滤精度≤0.45μm)。若水样中含较多油脂或胶体物质,需每两周清洗预处理模块中的油水分离器、胶体破坏装置,用专用清洗剂浸泡后冲洗,防止这类物质附着在电极表面,影响电化学反应效率,从源头减少水样干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三、动态校准与信号验证机制 电极法检测依赖稳定的电信号传输,需通过 “定期校准 + 动态验证” 维持精度。固定校准方面,每月使用至少 3 个浓度梯度的 COD 标准溶液开展多点校准,先以超纯水进行空白校准,设定信号基准,再依次检测标准溶液,绘制电流 - 浓度校准曲线,确保相关系数(R²)不低于 0.999;若更换电极、维修信号放大模块,需额外增加校准次数,消除硬件变化对信号的影响。动态验证方面,每两周选取中间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实时检测,对比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若误差超出 ±5%(或仪器规定阈值),需排查电极活性、水样预处理效果等问题,重新清洁电极或调整校准参数;同时,每季度将仪器检测数据与实验室国标方法(重铬酸钾法)结果对比,验证仪器长期稳定性,为校准周期优化提供依据。 四、运行环境与信号系统管控 稳定的环境与信号传输是仪器正常工作的保障,需针对性防控干扰因素。环境控制方面,将仪器安装于温度 20-28℃、湿度≤70% 的室内,远离强电磁设备(如大功率电机、变频器),防止电磁干扰影响电极信号传输;若环境温度波动较大,加装恒温装置,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电极反应速率异常。信号系统维护方面,每月检查电极连接线、信号电缆是否破损,接口是否松动,重新插拔接口并紧固,确保信号传输通畅;定期(每季度)清洁仪器内部信号放大电路、数据处理模块,用压缩空气吹除灰尘,防止灰尘堆积导致电路接触不良或散热故障。此外,为仪器配备稳压电源,避免电压骤升骤降损坏内部电子元件,保障信号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五、易损部件预防性检查与更换 针对系统中易损耗部件,制定定期检查与更换计划。采样泵、蠕动泵等机械部件,每季度检查泵膜、管路密封性,观察是否存在渗漏、泵水效率下降,按说明书要求每 3-6 个月更换泵膜,确保水样采集量精准;电磁阀、流量传感器等控制部件,每月测试开关响应速度与流量检测精度,若发现响应延迟或检测偏差,及时清洁阀芯或更换传感器,避免因控制部件故障导致水样进样量不准。建立维护台账,记录电极更换、部件检修、校准结果等信息,通过数据趋势分析预判潜在故障(如电极响应变慢、信号噪声增大),实现从 “被动维修” 到 “主动预防” 的转变,最大限度降低仪器故障发生率。 在线COD检测仪的预防性维护需突出电极保护与信号稳定,通过电极专项维护、预处理清洁、校准验证、环境管控及部件检查的协同推进,既能延长电极使用寿命,又能保障检测数据精准可靠,为水体 COD 污染实时监测与环保监管提供稳定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