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在污水厂的安装位点需结合处理工艺节点与检测目的确定,核心是通过监测关键环节的悬浮物浓度,为工艺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安装位点的选择需满足代表性、稳定性与可维护性三大原则,覆盖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及出水监控四个核心环节,每个位点需适配对应工艺的水质特性。 
预处理阶段的安装需聚焦污染负荷监测。格栅与沉砂池之后、初沉池之前是关键位点,此处可监测进入生化系统的原水悬浮物浓度,为后续曝气强度与污泥回流比调整提供依据。安装位置需选在管道平直段,距离前序构筑物出口至少 10 倍管径,确保水流稳定且无明显漩涡 —— 水流速度控制在 0.6-1.0m/s,避免流速过高导致传感器磨损或过低造成悬浮物沉积。管道材质优先选择不锈钢,内壁需光滑无明显结垢,安装点上游需配备 5mm 孔径的过滤器,防止大颗粒杂质损坏传感器探头。 生化处理阶段需监测反应池内悬浮物状态。好氧池出水口是核心监测点,用于反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为曝气系统调控提供数据。安装位置需位于水下 1.5-2.0m 深度,避开曝气器正上方的气泡密集区,可选择在导流墙附近,利用水流扰动减少悬浮物局部沉积。若采用氧化沟工艺,需安装在沟体直线段中部,避免弯道处的水流偏流影响检测精度。该位点需配套自动清洁装置,应对生化污泥的黏附特性,清洁频率设定为每小时 1 次。 沉淀池相关位点用于评估固液分离效果。沉淀池进水渠可安装检测仪,监测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浓度,与出水浓度对比计算沉淀效率;沉淀池出水堰前是必装位点,直接反映沉淀后水质,若悬浮物浓度异常升高,可及时预警排泥系统故障。安装时需确保传感器检测面与水流方向垂直,检测点距离池壁至少 1m,避免池壁效应导致的浓度偏差。对于斜管沉淀池,需将传感器安装在斜管下方 0.5m 处,避开斜管支撑结构形成的水流死角。 深度处理与出水环节需保障达标排放。滤池进水口与出水口需分别安装检测仪,通过前后浓度差评估过滤效果,当差值低于设定阈值时,触发反冲洗提醒。最终出水渠的安装位点需位于消毒设施之前,用于监测排放前的悬浮物浓度,数据直接关联排放标准执行情况。该位点管道需设置旁通管路,传感器安装在旁通内,便于维护时不影响主水流;旁通管径需与传感器适配,水流速度保持在 0.3-0.5m/s,确保检测数据与主管道一致。 安装位点的共性要求需同步满足。所有位点需预留足够维护空间,传感器周边至少保留 80cm 操作半径,便于清洁与校准;安装平台需防腐防锈,高度不低于操作面 1.2m,避免水淹风险。电气线路需穿管敷设,线缆接口做好防水密封,接地电阻控制在 4Ω 以内。对于易结垢或藻类滋生的区域,需配套管道冲洗装置,每周进行一次高压冲洗,防止管道内壁附着影响检测光程。 位点设置需结合工艺调控需求动态优化。若污水厂采用分段进水工艺,需在各段进水口增设检测点;若存在污泥回流系统,需在回流管路上安装检测仪,监测回流污泥浓度。所有位点需纳入中控系统,数据采集间隔设定为 1 分钟 / 次,异常值触发时可自动关联对应工艺单元的调控指令。通过多点协同监测,形成全流程悬浮物浓度变化曲线,为污水厂稳定运行与达标排放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