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检测仪使用中的交叉污染预防需从样品接触全流程建立防护体系,通过物理隔离、清洁消毒、耗材管控及操作规范四大措施,避免前序样品残留对后续检测的干扰。交叉污染主要源于样品容器、检测部件、试剂器具及操作环境的残留污染,需针对性制定预防策略,确保检测结果的独立性与准确性。 样品处理环节需实现严格隔离。样品采集应使用一次性聚乙烯容器,容器需经预先清洗并烘干,避免出厂残留物质干扰。分取样品时采用专用移液设备,不同样品需更换移液吸头,吸头不得触碰容器外壁或台面,移液过程中避免液体溢出。若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过滤),预处理器具需专用,处理完成后立即清洗 —— 先用自来水冲洗残留样品,再用 10% 硝酸溶液浸泡 10 分钟,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干燥后存放于洁净容器中。 检测部件清洁需覆盖所有接触点。比色皿作为核心接触部件,需采用 “一用一清洁” 模式:使用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若检测高浓度样品,需先用 5% 盐酸溶液浸泡 5 分钟(避免使用强腐蚀性试剂),再冲洗至无残留。清洁后的比色皿需倒置在专用架上自然晾干,不得重叠放置或接触非洁净表面。光学检测仓需每日清洁:用无尘布蘸取 75% 乙醇擦拭内壁,重点清理可能残留的液体痕迹,清洁后关闭仓盖静置 5 分钟,待乙醇挥发后再进行检测。 试剂与器具管理需避免交叉带入。试剂配置应使用专用玻璃器皿,容器外壁标注试剂名称及配置日期,不同试剂的取用工具需严格区分,不得混用。稀释用去离子水需现用现取,储存容器需每周清洗消毒,避免微生物滋生。标准溶液需单独存放,使用时采用移液管定量取用,剩余溶液不得倒回原容器,防止污染母液。每次试剂操作完成后,需立即清理操作台,用蘸有乙醇的抹布擦拭台面,去除可能溅落的试剂残留。 操作规范需建立流程化防护。操作人员需佩戴一次性手套,接触不同样品前需更换手套,避免手部污染传播。检测时按浓度递增顺序处理样品,先检测低浓度样品,再检测高浓度样品,减少高浓度残留对低浓度检测的影响。若发生样品泄漏,需立即用吸水纸吸干,污染区域用 10% 硫酸溶液擦拭(中和可能的氨类物质),再用清水清洁,处理完成后更换污染的耗材(如台面垫)。检测间隙需关闭样品容器盖,避免挥发性成分扩散污染环境。 环境与设备维护需强化预防性措施。检测区域需保持洁净,定期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日 30 分钟),操作台铺设一次性防污垫,每日更换。仪器表面需每周清洁一次,用干布擦拭外壳及操作面板,避免液体渗入设备内部。长期停用仪器时,需清空所有试剂管路,用去离子水冲洗管路系统,关闭电源后覆盖防尘罩,防止灰尘堆积。定期检查仪器密封性能,若发现检测仓密封圈老化,需及时更换,避免外部污染物侵入。 预防效果需通过验证机制确认。定期进行空白试验:取去离子水作为样品,按检测流程操作,空白值需低于方法检出限的 1/3。若空白值异常升高,需排查污染源头 —— 依次检查试剂纯度、器具清洁度及检测部件状态,直至空白值恢复正常。同时记录每次检测的样品序列及清洁情况,建立污染追溯档案,若出现连续污染现象,需重新评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调整清洁频率或更换关键耗材。 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样品浓度差异、检测频次动态调整防护强度,在高风险场景(如检测含高氨氮工业废水)时,进一步强化清洁与隔离措施,确保每批次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