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光学窗口的维护周期需根据使用频率、水样污染程度及检测精度要求动态调整,其核心是通过定期清洁与状态检查,避免污染物附着影响光信号传输效率。维护周期的设定需兼顾防护效果与操作成本,形成基础维护、强化维护与深度维护三级体系,每个层级对应明确的操作标准与执行节点。 基础维护以预防性清洁为核心,适用于常规水质检测场景。每日检测前需执行外观检查:用无尘布轻轻擦拭光学窗口表面,去除浮尘与水渍,观察窗口是否存在指纹、纤维等轻微污染物。若每日检测次数≤5 次,可采用 “每日检查 + 每周清洁” 的周期模式 —— 每周用专用光学清洁剂(异丙醇与去离子水 1:1 混合液)擦拭窗口,擦拭时以顺时针方向轻擦,避免来回摩擦产生划痕。若每日检测次数≥10 次,需缩短至每 3 天清洁一次,清洁后记录窗口状态(如是否有残留污渍)。基础维护需确保窗口透光率保持在初始值的 95% 以上,通过仪器自带的光强检测功能验证,透光率下降超过 5% 时需立即执行强化清洁。 强化维护针对中等污染风险场景,适用于检测高浊度或含少量有机物的水样。设定每 2 周执行一次:先拆除光学窗口的保护盖(若配备),用软毛刷(尼龙材质,刷毛直径≤0.1mm)轻刷窗口边缘缝隙,清除堆积的微量沉积物。随后用 5% 柠檬酸溶液(针对无机结垢)或 3% 过氧化氢溶液(针对有机污染)浸湿无尘布,以螺旋轨迹擦拭窗口表面,停留时间不超过 30 秒,避免药剂渗入窗口密封层。擦拭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再用氮气吹干。强化维护需同步检查窗口密封性能,观察边缘是否有渗水痕迹,若存在密封老化需及时更换密封圈。 深度维护用于长期使用后的性能恢复,适用于检测含藻类、油脂等易附着污染物的水样。执行周期为每 3 个月一次,或在检测精度出现明显偏差时启动。操作时需使用专用拆卸工具取下光学窗口(避免暴力拆解),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 300W)清洗窗口,清洗介质为去离子水,清洗时间 5 分钟,水温控制在 30℃以下。清洗后检查窗口表面是否有划痕或腐蚀点,用 10 倍放大镜观察透光面,若存在无法去除的顽固污渍,需使用氧化铈抛光膏(粒度 0.5μm)轻微抛光,抛光后必须彻底清洁残留抛光剂。深度维护后需重新校准仪器光学系统,通过标准液检测确认光吸收值偏差≤±2%。 特殊场景需灵活调整维护周期。若检测间隙超过 7 天,需在停用前执行一次基础清洁,覆盖防尘罩前用无尘布包裹窗口,防止长期闲置导致灰尘堆积。在湿度>60% 的环境中使用时,需增加基础维护频率(每 2 天一次),并在每次清洁后检查窗口是否有冷凝水残留,必要时用吹风机冷风吹干。对于要求检测精度≤0.01mg/L 的场景,需将深度维护周期缩短至 2 个月,同步增加光学性能验证次数(每两周一次),确保窗口无任何影响光程的缺陷。 维护周期的执行需建立记录追溯机制。每次维护需记录日期、操作人、污染物类型及处理效果,通过趋势分析判断窗口老化程度 —— 若连续三次清洁后透光率仍持续下降,需评估是否因窗口材质老化导致,必要时更换新的光学窗口(通常使用寿命为 2-3 年)。同时根据维护记录优化周期设置,例如某类水样连续引发窗口污染加快,可针对性缩短对应维护周期,形成自适应的维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