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PH检测仪电极是感知水体酸碱度的核心部件,长期浸泡在水样中易受污染、老化或性能衰退,直接影响 pH 值检测精度。需围绕 “防污染、防老化、保活性” 核心目标,从日常清洁、定期活化、电解液管理、外观检查及储存保养五方面制定维护方案,确保电极始终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一、日常清洁维护 日常清洁需及时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避免影响离子传导。每次检测间隙或定期(建议每 1-2 天)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探头,清除表面附着的悬浮物、有机物残渣或水垢,冲洗时轻柔操作,避免水流过强冲击电极敏感膜。若电极表面有顽固污染物(如油污、生物膜),需用专用清洁液处理:针对油污污染,可用中性洗涤剂溶液浸泡后冲洗;针对生物膜污染,可用弱氧化性清洁液(如稀释的次氯酸钠溶液,浓度按设备要求)浸泡 10-15 分钟,再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干净,防止清洁液残留腐蚀敏感膜。清洁后需用干净的软纸巾轻轻吸干电极表面水分,避免摩擦损伤敏感膜,不可用硬质工具刮擦探头表面。 二、定期活化处理 电极长期使用后,敏感膜活性会逐渐下降,需定期活化恢复性能。建议每 2-4 周开展一次活化处理,将电极浸泡在专用 pH 电极活化液中,浸泡时间按说明书要求执行(通常为 4-8 小时),活化液需处于有效期内且无浑浊、变质。活化过程中需确保电极敏感膜完全浸没,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同时防止活化液污染(如避免用手接触活化液或电极浸泡区域)。活化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再放入标准缓冲溶液中平衡 30 分钟,待电极响应稳定后再投入使用。若电极长期未使用(超过 1 周),重新启用前也需进行活化处理,避免敏感膜脱水失活导致检测偏差。 三、电解液维护 电解液是电极传导离子的关键介质,需定期检查与补充,确保液位与纯度。首先,定期(建议每周)检查电极内部电解液液位,若液位低于电极外壳标注的最低刻度线,需及时补充专用电解液,补充时使用洁净的滴管或注射器,避免引入空气气泡或杂质,电解液需与电极型号匹配,不可混用不同类型的电解液。其次,观察电解液状态,若发现电解液浑浊、变色(如出现沉淀、发黑)或有异味,说明电解液已污染或变质,需彻底更换:先将电极内旧电解液缓慢倒出,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内部腔体 2-3 次,晾干后注入新电解液,确保腔体无残留旧液或水分。更换电解液后,需将电极浸泡在标准缓冲溶液中校准,确认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再使用。 四、外观与性能检查 定期检查电极外观与性能,及时发现潜在故障。每周检查电极敏感膜是否完好,若出现裂纹、破损、划痕或老化发白,需立即更换新电极,因破损的敏感膜无法准确感知 pH 值,且易导致电解液泄漏污染水样。检查电极线缆与接头,若线缆绝缘层开裂、老化或接头松动、腐蚀,需及时修复或更换线缆,确保信号传输稳定,接头处可涂抹专用防水密封膏,防止雨水、水样渗入导致短路。同时,每周通过校准验证电极性能:用两种不同 pH 值的标准缓冲溶液(如 pH=4.00、pH=7.00 或 pH=9.18)进行两点校准,若校准后电极响应时间过长(超过 5 分钟仍未稳定)或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超出 ±0.02pH,需排查是否因电极污染、老化或电解液问题,必要时进行清洁、活化或更换处理。 五、储存保养 电极闲置或长期停用期间,需规范储存防止性能衰退。短期储存(1 周内)时,将电极浸泡在专用 pH 电极储存液中,确保敏感膜浸没,不可用去离子水或自来水储存,避免敏感膜脱水;储存液需定期更换(建议每 2 周更换一次),防止污染。长期储存(超过 1 周)时,除浸泡在储存液中外,还需将电极放入密封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温度控制在 5-30℃,避免高温、低温或强光直射导致电极老化。储存期间需每周检查储存液液位与状态,若液位下降需补充,若储存液变质需更换;重新启用前,按定期活化流程处理电极,并进行校准,确认性能达标后再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