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长期暴露于户外,冬季低温、冰冻、风雪等恶劣环境易导致设备故障、管路堵塞、数据中断,需围绕 “防冻、防损、防中断” 核心目标,从设备防护、管路维护、供电保障、数据传输及应急管理五方面制定维护方案,确保监测站冬季稳定运行与数据精准。 一、核心设备冬季防护 冬季需重点加强监测设备的防冻与防尘保护。首先,对岸边站立杆上的在线分析仪(如 COD、氨氮、浊度检测仪)进行保温处理,选用防水防寒保温套包裹设备机身,确保设备内部温度维持在 5℃以上(具体按设备说明书要求),避免低温导致电路模块故障或电极灵敏度下降;若环境温度低于 - 10℃,需在设备箱内加装低温加热装置(如防爆加热片),并设置温度自动控制开关,防止温度过高损坏设备。其次,定期清洁设备外壳与检测窗口,积雪、冰霜覆盖会影响设备散热与光学检测,需在雪后及时清除设备表面冰雪,清洁时使用软布轻擦,避免划伤设备外壳或检测部件;设备接口处需加装防水密封套,防止雨雪渗入导致线路短路,每周检查接口密封状态,若发现密封套老化破损需及时更换。 二、采样管路防冻维护 采样管路是冬季维护的关键环节,需防止管路结冰堵塞或冻裂。首先,对暴露在外的采样管、废液管进行防冻处理,选用保温棉包裹管路,外层缠绕防水胶带,避免雨雪浸湿保温层降低防冻效果;对于埋地管路,需检查埋深是否符合当地冻土层要求,若埋深不足,需在管路上方覆盖保温层或增设电伴热装置,电伴热系统需定期测试加热效果,确保通电后管路温度维持在 0℃以上。其次,每日检查管路流通状态,若发现采样流量下降或无流量,需及时排查是否因结冰堵塞,可通过向管路内注入少量防冻剂(如乙二醇溶液,浓度按设备兼容要求)疏通管路,避免强行通断阀门导致管路破损;每次维护后需排空管路内积水,尤其是夜间或低温时段,防止残留水体结冰胀裂管路,同时关闭采样泵进出口阀门,减少管路内水体滞留。 三、供电系统稳定保障 冬季风雪天气易导致供电中断,需强化供电系统维护与备用保障。首先,检查主供电线路(如市电电缆)的绝缘层是否完好,线路固定是否牢固,避免风雪导致线路松动或破损,每周巡检线路沿线,若发现线路被积雪压弯、树枝挂断,需及时清理修复;配电箱需加装防寒罩,箱内放置防潮干燥剂,防止低温凝露损坏电气元件,每日检查配电箱内电压、电流是否稳定,若出现电压波动,需启动稳压装置调节,确保设备供电符合要求。其次,测试备用电源(如蓄电池、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蓄电池需每月检查电量储备,若发现电量不足需及时充电,避免低温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太阳能板需定期清洁表面积雪、灰尘,确保采光效率,检查太阳能支架是否稳固,防止风雪导致支架倾斜或太阳能板损坏,雪后需及时清除太阳能板表面积雪,避免积雪遮挡影响供电。 四、数据传输与设备监控 冬季需加强数据传输系统维护,防止数据中断或丢失。首先,检查数据传输模块(如 4G/5G 模块、光纤接口)的信号强度与连接状态,风雪天气可能导致信号遮挡,需调整天线角度或位置,确保信号稳定;每周测试数据传输速率与完整性,若发现数据延迟、丢失,需排查是否因模块故障或信号干扰,必要时更换传输模块或联系运营商优化信号。其次,启用远程监控功能,通过平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电压、采样状态),设置异常报警阈值(如设备温度过低、供电中断),当触发报警时需及时远程排查或现场处理,减少故障处理时间;每日备份监测数据,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备份数据需存储在本地与云端,确保数据安全性与可追溯性。 五、应急准备与预案执行 冬季需完善应急准备,确保突发故障快速处理。首先,制定冬季应急预案,明确低温、暴雪、供电中断等突发情况的处理流程,储备应急物资(如备用管路、保温棉、防冻剂、应急电源),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维护人员熟悉应急操作。其次,建立冬季巡检制度,增加巡检频次(如每日 1 次),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管路防冻、供电情况,恶劣天气后需立即开展全面巡检,排查积雪、结冰对监测站的影响,及时修复受损部件;若监测站出现严重故障(如设备冻损、管路断裂),需立即暂停监测,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避免故障扩大,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尽快维修,减少监测数据缺失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