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是地表水监测的重要载体,集成了采样、分析、数据传输等核心设备,极端天气(暴雨、台风、高温、寒潮等)易对其结构安全、设备性能及数据连续性造成威胁。需围绕 “提前预警、主动防护、应急处置、快速恢复” 构建维护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极端天气影响,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 一、极端天气前:预警与预防性维护 预警信息联动:建立与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提前 48-72 小时获取极端天气类型、强度及影响时段,根据天气类型(如台风、暴雨)启动对应等级的维护预案,明确责任人与操作流程。 结构安全加固:针对立杆主体,检查立杆基础螺栓是否松动,用扭矩扳手按设计值紧固;对立杆上的设备箱、采样管支架等部件,加装防风加固件(如角钢支架、防风拉索),避免强风导致部件脱落;若预判暴雨引发水位上涨,将采样泵、水位传感器等水下设备临时提升至安全水位以上,或更换为高防护等级的防水型设备,防止设备浸泡损坏。 设备状态核查:提前检查岸边站供电系统,切换至备用电源(如 UPS)并测试供电稳定性,确保极端天气下断电后关键设备(数据采集器、传输模块)仍能持续工作 4-8 小时;密封设备箱门与线缆接口,用防水胶带加固缝隙,防止雨水渗入;对分析仪器(如 COD、氨氮检测仪),提前排空试剂管路内的易冻试剂(如乙醇、稀盐酸),更换为抗冻试剂,避免低温导致管路冻裂。 二、极端天气中:应急值守与风险管控 实时远程监控: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查看岸边站运行状态,重点关注立杆倾斜度、设备箱内温湿度、数据传输信号等指标,若发现立杆倾斜、数据中断等异常,立即记录并评估风险,避免盲目现场处置。 应急避险措施:暴雨天气中,若监测点位出现积水倒灌,远程关闭采样泵与进水阀门,防止污水进入分析系统;台风天气中,暂停户外作业,若遇设备箱门被吹开等紧急情况,待风力降至安全等级(如风力≤6 级)后再开展现场处置;高温天气中,远程启动设备箱内的散热风扇或空调,将箱内温度控制在 35℃以下,避免仪器电路板因高温老化。 数据安全保障:设置数据自动备份机制,每小时自动将监测数据备份至本地存储与云端服务器,防止极端天气导致数据丢失;若数据传输中断,启用备用传输模块(如 4G/5G 双模切换),确保数据在天气好转后可补传。 三、极端天气后:现场排查与设备恢复 结构与环境清理:天气稳定后 24 小时内开展现场排查,清理立杆周边的积水、杂物(如树枝、垃圾),检查立杆是否倾斜、基础是否沉降,若倾斜度超过设计阈值,需用全站仪校准并重新加固;清理设备箱内的积水与灰尘,检查线缆是否短路、接口是否锈蚀。 设备功能检测:逐一测试分析仪器、采样系统、传输模块的功能,对水下设备(采样泵、传感器),拆解清洗进水口滤网,检查叶轮是否卡滞;对供电系统,检测主电源与备用电源的切换功能,更换受损的 UPS 电池或电源线;对分析试剂管路,用去离子水冲洗后重新灌注试剂,进行空白校准与标准样品验证,确保仪器检测精度符合要求。 数据有效性核验:对比极端天气前后的监测数据,排查异常值(如浓度骤升骤降、数据恒值),结合现场设备状态(如采样泵是否故障、试剂是否失效)分析数据异常原因,剔除无效数据并标注;对补传的数据,与历史同期数据对比,验证数据连续性与合理性,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四、长期优化:预案迭代与设备升级 维护预案优化:每次极端天气后,总结维护过程中的问题(如加固措施不足、备用电源续航短),更新维护预案,调整预警响应时间、加固标准等参数;针对高频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如多雨地区的暴雨、沿海地区的台风),制定专项维护细则,提升预案针对性。 设备升级改造:根据极端天气影响情况,逐步升级岸边站设备,如将立杆材质更换为耐腐蚀、抗风等级更高的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设备箱加装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加热 / 制冷模块),适应高温与寒潮环境;采用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双模备份,避免单一传输方式在极端天气下失效。 通过上述方案,可有效提升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减少设备损坏与数据中断风险,为地表水质量监测的连续性、准确性提供坚实保障,满足环境监管与应急响应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