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氮检测仪的传感器是实现氨氮浓度精准检测的核心部件,其寿命受使用环境、维护方式、操作规范等因素直接影响。传感器长期处于水体(尤其是工业废水、市政污水等复杂水质)中,易受污染、腐蚀、生物附着等影响导致性能衰减,需通过系统性的维护与管理策略,延缓老化速度,延长使用寿命,保障检测仪持续稳定运行。 
一、强化日常清洁:减少污染物附着 日常清洁是预防传感器性能下降的基础措施,需定期清除传感器表面及检测单元内的污染物。针对传感器探头(如离子选择性电极、光学检测探头),每日或每两日进行轻度清洁:用软毛刷蘸取纯水轻轻擦拭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悬浮颗粒、藻类或有机物残渣,避免硬刷划伤探头敏感层;若探头表面有顽固污渍(如油污、生物膜),可使用专用中性清洗剂(需确认不腐蚀探头材质)浸泡 5-10 分钟后冲洗,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清洁剂,防止破坏探头结构。对于传感器的流通池或反应室,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冲洗:通过检测仪自带的自动冲洗功能(如纯水冲洗、低压空气吹扫),清除残留的样品、试剂或反应产物,避免污染物堆积堵塞流道或腐蚀内部元件;手动冲洗时需控制水流压力,避免高压水流冲击传感器内部组件。 二、规范定期校准:维持检测精度与稳定性 定期校准不仅能保障检测数据准确,还能及时发现传感器性能异常,避免过度损耗。按传感器类型制定校准周期:离子选择性电极型传感器建议每 1-2 周进行一次单点校准(使用标准氨氮溶液),每月进行一次两点校准,确保电极响应灵敏度;光学型传感器(如比色法传感器)可每 2-3 周进行一次空白校准与跨度校准,修正光学部件老化带来的检测偏差。校准前需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校准溶液在有效期内、浓度准确,用纯水彻底清洗传感器探头,去除残留污染物;校准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流程,记录校准数据,若校准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需排查原因(如探头污染、试剂失效),处理后重新校准,禁止在未校准或校准不合格的状态下继续使用传感器,避免因检测偏差导致工艺误判,同时减少传感器因长期超负荷运行加速老化。 三、优化使用环境:规避恶劣条件影响 传感器的使用环境直接影响其寿命,需通过环境控制减少不利因素干扰。在水质适应性方面,若检测水体中含有高浓度悬浮物、重金属离子或强腐蚀性物质,需在传感器前端加装预处理装置(如过滤器、中和模块),降低水质对传感器的直接损害:过滤器需定期更换滤膜,防止堵塞导致水流不畅;中和模块需及时补充中和试剂,维持水样 pH 在传感器耐受范围(通常为 4-9)。在温度控制方面,避免传感器长期处于极端温度环境(如低于 0℃或高于 40℃):低温可能导致传感器内部电解液冻结、元件脆化,需加装保温套或加热装置;高温会加速电极老化、试剂分解,需通过遮阳、通风等方式降低环境温度,确保传感器工作温度稳定在推荐范围(通常为 5-35℃)。此外,避免传感器长期暴露在强光下(尤其光学型传感器),防止光学部件光老化,可通过加装遮光罩或选择阴凉安装位置实现防护。 四、合理操作与停机维护:减少人为损耗 规范的操作与停机维护可避免传感器因人为因素受损。在日常操作中,避免频繁启停传感器或随意更改运行参数(如检测频率、冲洗间隔),频繁启停会导致传感器内部元件反复冷热交替,加速老化;参数更改需结合水质实际情况,经测试验证后调整,防止因参数不当导致传感器负荷过高。在设备停机(如检修、停水)时,需按流程进行维护:先关闭水样进样阀,用纯水冲洗传感器及流道,清除残留水样与试剂;对于离子选择性电极,需浸泡在专用保养液中(而非纯水),防止电极干燥失效;光学型传感器需清洁光学镜片后加盖保护罩,避免灰尘污染。长期停机(超过 1 周)时,需定期检查传感器状态,每周更换一次保养液,启动设备进行短时间运行(如 10-15 分钟),防止内部元件因长期闲置损坏。 五、及时故障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 建立传感器故障预警与快速处理机制,发现异常及时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为不可逆损坏。日常监测传感器运行数据,若出现检测值波动过大、响应速度变慢、校准失败等异常,需立即停机检查:排查探头是否污染、线缆连接是否松动、预处理装置是否堵塞,针对性处理(如清洁、重新连接、更换滤膜);若传感器出现明显物理损坏(如探头破裂、线缆破损),需立即更换,禁止继续使用损坏的传感器,防止故障扩大影响检测仪其他部件。同时,建立传感器维护台账,记录清洁、校准、故障处理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传感器损耗规律,优化维护周期与策略,最大限度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