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氮检测仪传感器失效会导致测量数据异常(如数值跳变、无响应),需通过科学判断、应急处理及规范更换,快速恢复检测功能,避免因数据缺失影响水质监控。 
一、传感器失效的判断需结合多维度特征 若出现测量值持续偏离真实值(如标准溶液测量偏差超 10%)、校准后仍无法修正(连续两次校准误差>8%),或读数无规律跳变(波动幅度>5mg/L),可初步判定传感器失效。物理损伤也会导致失效:如电极膜破裂(目视可见破损或渗漏)、线缆断裂(外观有明显折痕或断路),或光学传感器透光面划伤(影响光信号接收)。此外,响应时间异常延长(超过 10 分钟仍未稳定)、空白值持续升高(超纯水测量值>0.5mg/L),且排除管路堵塞、试剂污染等因素后,需确认传感器核心部件损坏。 二、应急处理需保障数据连续性 立即启用备用传感器(日常需储备同型号备件),通过快速接口更换(更换时间≤30 分钟),临时恢复检测功能 —— 备用传感器需提前校准(校准记录在有效期内),确保安装后即可正常使用。若无可替换传感器,需切换至手动采样模式(每小时人工取样,用实验室方法测定),数据手动录入监测系统,同时在控制面板标注 “传感器维修中”,避免误读失效数据。对于关键监测点(如排污口),需增加取样频次(每 30 分钟一次),确保污染预警不中断。 三、传感器更换与校准需严格规范 拆卸失效传感器前需断电,关闭进样阀(防止试剂回流),用纯水冲洗接口(避免残留试剂腐蚀新传感器)。新传感器需检查外观(电极膜完整、线缆无破损),按安装手册连接(注意电极极性、信号线对应接口),确保密封件(如 O 型圈)正确安装(防止样品泄漏)。安装后需静置 30 分钟(让电极充分活化),再执行校准:先用低浓度标准液(如 1mg/L)进行零点校准,再用中浓度(如 10mg/L)和高浓度(如 50mg/L)标准液完成量程校准,校准后验证(用 20mg/L 标准液测试,偏差需≤3%)。若为光学传感器,需额外进行光路校准(通过仪器自检功能调整光强,确保吸光度偏差<0.005Abs)。 四、失效传感器的维修与报废需分类处理 物理损伤(如线缆断裂)可送修(更换线缆或密封件),维修后需重新校准(校准合格方可复用);核心部件损坏(如电极内部电解液干涸、光学元件老化)则需报废(维修成本超过新传感器 50% 时无修复价值)。报废传感器需按危废处理(氨氮传感器含重金属或有毒试剂),交由专业机构处置(不可随意丢弃),并记录报废日期、序列号(追溯使用周期)。维修或报废前需清理传感器表面残留(用 10% 硝酸浸泡 30 分钟后,纯水冲洗至中性),避免污染物扩散。 五、预防失效的长效措施不可忽视 定期维护可延长传感器寿命:每周清洁电极表面(用软布擦拭膜片,去除生物黏泥),每月更换参比电解液(针对离子选择电极),每季度检查线缆接口(涂抹防水胶,防止受潮)。运行环境控制也很关键:避免传感器接触高浓度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远离强磁场(如电机、变压器),温度控制在 5-40℃(超出范围需加装温控装置)。建立传感器使用台账(记录安装日期、校准次数、维修记录),当使用时长接近设计寿命(通常 1-2 年),提前采购备用件,在失效前主动更换(避免突发故障)。 传感器失效处理的核心是 “快速响应 + 规范更换”:通过提前预判失效征兆(如校准频次增加、数据稳定性下降),可在完全失效前做好准备;更换后的校准验证则确保新传感器测量精度,避免 “以旧换新” 后仍存在数据偏差。结合日常维护与备件管理,能将传感器失效导致的停机时间控制在 2 小时内,最大限度降低对监测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