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的校准是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核心环节,需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规范的校准步骤消除仪器系统误差,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校准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校准前准备、标准溶液配制、校准曲线绘制、仪器校准及结果验证等环节。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需全面细致 首先需检查仪器状态,确保电源连接稳定,开机后完成自检程序,确认光学系统、温控模块等核心部件运行正常。环境条件需符合校准要求,室温控制在 15-30℃,避免强光直射或气流剧烈波动,防止温度变化影响显色反应稳定性。实验器皿需提前处理,比色管、移液管等需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以上,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无残留,避免器皿内壁吸附的氨氮对校准造成干扰。同时,需准备好符合标准的氨氮标准储备液、显色剂(如纳氏试剂或水杨酸 - 次氯酸盐试剂)及实验用水(电导率≤1.0μS/cm 的去离子水),并核查试剂有效期与外观状态,确保无变质或沉淀。 二、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需严格按浓度梯度进行 根据仪器检测范围,选取 5-7 个浓度点的标准使用液,例如从 0.05mg/L 至 5.0mg/L 不等。配制时使用校准过的移液设备,准确量取不同体积的标准储备液至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充分混匀后转移至洁净比色管中。空白溶液直接使用去离子水,与标准系列溶液同步处理。配制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交叉污染,每个浓度点的移液管需专用,定容时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确保体积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配制完成后需标注各管浓度与配制时间,避免混淆。 三、显色反应的操作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向标准系列溶液及空白溶液中加入规定量的显色剂,用移液枪或滴管添加时需确保剂量准确,滴加后立即混匀,防止局部浓度过高影响反应充分性。根据试剂类型控制显色时间,如纳氏试剂法通常需静置 10-15 分钟,水杨酸法需避光反应 20-30 分钟,同时保持反应温度恒定(如 25℃±2℃),可通过恒温水浴或温控实验室实现。显色期间避免溶液受到震动或阳光直射,防止显色产物分解。显色完成后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测定,超出时效的溶液需重新配制,确保显色强度处于稳定状态。 四、仪器校准曲线的绘制是核心步骤 将显色后的空白溶液放入仪器比色槽,按 “调零” 键进行基线校准,确保仪器零点漂移在允许范围内。随后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定标准系列溶液,每测完一个浓度点需记录仪器显示的吸光度或浓度值,每个浓度点建议连续测定 2 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校准数据。测定过程中需保持比色管外壁洁净干燥,避免指纹或液体残留影响光路通透,放入比色槽时需确保管身定位准确,与光路中心对齐。全部测定完成后,仪器自动或手动绘制吸光度与浓度的校准曲线,计算曲线相关系数(r),要求 r≥0.999,否则需重新核查溶液配制或测定过程,找出误差来源并重新校准。 五、仪器校准的参数设置与验证需同步完成 若校准曲线相关系数达标,将曲线参数(如斜率、截距)存入仪器系统,覆盖原有曲线。校准后需选取一个中间浓度的标准溶液(非校准系列中已用浓度)作为验证点,按同样步骤显色并测定,计算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相对偏差,若偏差≤5%,则校准有效;若偏差超限,需重新绘制校准曲线并查找原因,如试剂失效、温度波动或仪器光学部件污染等。验证合格后,在仪器校准记录中填写校准日期、曲线参数、验证结果及操作人员信息,并存档备查。 六、校准后的仪器需进行日常维护 测定结束后立即清理比色槽与实验台面,比色管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晾干,显色剂等试剂按规定条件存放,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仪器关闭前需退出校准程序,按正常关机流程操作,长期不用时需定期开机预热,防止光学部件受潮。校准记录需按时间顺序归档,保存至少 2 年,便于追溯仪器校准历史与性能变化趋势。 台式氨氮测定仪的校准操作流程需贯穿 “精准、规范、可追溯” 原则,通过控制每个环节的操作细节,确保校准曲线的可靠性,为氨氮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避免因校准不当导致的测定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