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悬浮物测定仪检测含油样品后,若油脂残留未彻底清除,会逐渐附着在检测池、管路及传感器表面,导致后续检测数据失真、设备响应灵敏度下降。清洗需遵循 “针对性除油 - 深度清洁 - 残留验证” 的流程,结合油脂特性选择适配方法,避免因清洗不当损伤仪器部件。 清洗前需明确污染部位与工具适配性。含油样品的油脂可能附着在样品杯、检测池内壁、进样管路及光学镜片等部位,需先拆解可拆卸部件(如样品杯、过滤装置),单独清洗;对于一体化检测池,需确认材质耐腐蚀性 —— 若为玻璃或不锈钢材质,可使用有机溶剂;若为塑料部件,需避免使用强溶剂以防溶胀。准备专用清洗工具:软质毛刷用于擦拭样品杯内壁,不掉毛的无尘布用于清洁光学镜片,针筒或冲洗器用于冲洗管路,同时备好除油剂(如中性洗涤剂、专用油污清洁剂)与去离子水,避免用自来水清洗导致水垢残留。 针对性除油是清洗的核心环节,需根据油脂类型选择清洁方式。对于轻质油脂,可先用温热的中性洗涤剂溶液浸泡可拆卸部件 10-15 分钟,利用表面活性剂分解油脂分子,再用软毛刷轻刷附着部位,去除松动的油膜;对于附着较紧的油脂,可使用专用油污清洁剂(含酶或溶剂成分),按比例稀释后擦拭污染表面,静置数分钟待油脂溶解后再冲洗。检测池与光学部件的清洗需格外谨慎:用蘸有稀释清洁剂的无尘布沿同一方向擦拭,避免来回摩擦导致划痕;管路内的油脂可通过 “冲洗 - 浸泡 - 再冲洗” 循环处理,先注入清洁剂溶液浸泡管路,再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无残留泡沫。 深度清洁需消除残留清洁剂与微量油脂。完成除油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所有部件,确保无清洁剂残留 —— 清洁剂若有残留,可能在后续检测中干扰悬浮物测定的光学信号。对于检测池等精密部件,可采用超声清洗(若仪器允许),通过高频振动去除缝隙中的微量油脂;光学镜片清洗后,需用无水乙醇轻擦表面,加速水分蒸发并进一步溶解残留油脂,再自然晾干或用洁净氮气吹干,避免用纸巾或吹风机直接吹拂导致二次污染。进样管路需通入足量去离子水冲洗,直至流出液清澈无油花,必要时可通过仪器的 “清洗程序” 自动完成管路冲洗。 清洗效果验证与后续维护不可省略。将清洗后的部件重新装配,注入纯去离子水进行空白检测,若空白值与仪器初始空白值接近且稳定,说明清洗合格;若空白值偏高或波动,需重复清洗步骤,重点检查光学镜片是否仍有油膜残留。清洗完成后,需对仪器接触面进行保养:金属部件可涂抹少量防锈油(非检测区域),塑料部件晾干后妥善存放;下次使用前,先注入少量去离子水运行一次检测程序,确认无残留干扰。同时建立清洗记录,记录含油样品检测后的清洗时间、所用试剂及空白验证结果,为后续清洗频率调整提供依据。 需注意避免常见误区:不可用硬刷或锐器刮擦光学部件,以防损伤表面;不可将整机浸入水中清洗,仅对可拆卸部件进行浸泡;避免混用不同类型清洁剂,防止化学反应产生腐蚀性物质。规范的清洗流程既能彻底去除油脂残留,又能保护仪器精度,确保后续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