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悬浮物测定仪通过称重或光学法检测样品中悬浮物浓度,样品的代表性直接决定检测结果可靠性。取样需遵循 “均匀性、无污染、时效性” 原则,通过规范操作减少人为误差,具体规范如下: 一、取样前准备:工具与环境控制 1、取样工具选择与预处理 采用具塞聚乙烯瓶(500mL)或玻璃采样瓶(避免使用金属容器,防止腐蚀物溶出干扰),使用前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再用纯水冲洗 3 次(高浊度样品需用待取水样润洗 2 次)。配备专用取样勺(聚丙烯材质)、温度计(精度 ±0.1℃)及便携式 pH 计,确保取样时同步记录水温与 pH(影响悬浮物稳定性)。工具需单独存放于清洁工具箱,避免与污染物接触(如油污、泥沙)。 2、取样点与时间规划 取样点需避开死水区域(如岸边角落)、水流漩涡中心(易堆积漂浮物)及排污口正前方(未混合均匀),优先选择水体流动平稳段(距岸边 1-2 米,水深 0.5-1 米处)。工业废水取样需在搅拌装置下游 3 倍管径距离处,确保样品混合均匀。取样时间需固定(如每日上午 9-10 点),避免因昼夜悬浮物沉降差异导致数据波动,特殊监测(如雨后)需标注环境条件。 二、取样操作:核心流程规范 1、样品采集与量取 取样时将采样瓶缓慢浸入水面以下 20-30 厘米,瓶口朝水流方向(避免表面漂浮物进入),装满后立即盖紧瓶塞(减少气泡残留)。若为分层水体(如湖泊),需按水深分层取样(表层、中层、底层各取 1/3 体积混合);高浓度样品(悬浮物>100mg/L)需取 500mL(保证检测量充足),低浓度样品(<50mg/L)取 1000mL(减少称量误差)。取样过程中避免剧烈晃动(防止悬浮物破碎),若样品含大颗粒杂质(如树叶、纤维),需用 2mm 孔径筛网过滤(仅去除粗大杂质,保留有效悬浮物)。 2、现场状态记录与处理 取样后立即贴标签(标注取样点、时间、水温、pH),并观察样品状态:若出现明显分层(30 分钟内上层变清),需在标签注明 “易沉降”,并尽快检测(1 小时内);若含气泡,可静置 5 分钟待气泡消散(不可搅拌,防止气泡破裂干扰悬浮物分布)。对含挥发性物质的样品(如工业废水),需在瓶内预留 10% 空间(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瓶塞弹出),并密封后冷藏(4℃)保存。 三、取样后运输与保存:保障样品稳定性 1、运输过程防护 样品瓶固定于防震采样箱(用泡沫垫分隔,避免碰撞),运输途中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藻类繁殖)和剧烈颠簸(防止悬浮物重新悬浮)。高温环境(>25℃)需用保温箱存放(内置冰袋,维持 5-15℃),低温环境(<5℃)需防冻(避免结冰导致悬浮物结构破坏)。运输时间需控制在 4 小时内,超过时需添加甲醛固定剂(每升样品加 1mL,仅用于非挥发性样品)。 2、保存与预处理要求 样品抵达实验室后,需在 24 小时内完成检测(最长不超过 48 小时),超时需重新取样(悬浮物会随时间沉降)。检测前需将样品充分摇匀(水平旋转采样瓶 10 次,避免垂直颠倒导致气泡过多),若为光学法检测,需立即量取 50mL 至比色皿(避免静置沉降);称重法需用移液管取 100mL(移液前搅拌 30 秒,确保均匀)。保存期间禁止打开瓶塞(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若发现瓶壁有附着物,需重新摇匀后取样。 四、异常情况处理:确保数据有效性 1、样品污染或变质处理 若取样后发现样品中有异物(如毛发、碎屑),需重新取样;若运输中出现泄漏(超过 10% 体积),需记录泄漏情况并补测。样品出现异味(如硫化物臭味)或颜色异常(非水体本身颜色),需标注后检测,并在报告中说明可能影响。 2、特殊样品取样调整 含油类悬浮物样品需先测含油量,再用四氯化碳萃取除油后取样(避免油膜干扰光学检测);高盐分样品需用去离子水冲洗取样工具(防止盐结晶残留);生物活性样品(如养殖水)需降低保存温度至 4℃,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悬浮物分解)。 台式悬浮物测定仪的检测误差中,60% 以上源于取样不当。通过规范取样工具预处理、控制取样点代表性、优化运输保存条件,可将样品代表性误差控制在 5% 以内,为后续检测提供可靠基础。每次取样需记录《取样操作记录表》,包括工具状态、环境参数及异常情况,形成完整溯源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