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BOD检测仪的电极是监测水体生化需氧量的核心部件,其表面洁净度与内部反应环境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及检测信号传导。电极清洁需遵循规范流程,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用对应清洁方式,确保清洁效果的同时避免损伤电极结构。 
一、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关停检测仪并断开电极与主机的连接,避免带电操作导致电路故障。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包括软毛刷(刷毛直径不超过 0.1mm)、专用清洁布(超细纤维材质)、塑料镊子及盛放纯水的洁净容器。清洁试剂需根据污染类型选择 —— 针对有机物污染可准备中性洗涤剂(pH 值 6-8),针对无机物沉积可使用稀盐酸(浓度 5% 以下),针对生物膜污染需准备酶清洁剂(如蛋白酶溶液),所有试剂需现用现配并标注使用日期。清洁前需观察电极外观,记录污染位置及类型(如表面黏附物、结晶沉积、生物膜覆盖),便于选择针对性清洁方案。 二、电极表面的基础清洁 先用纯水缓慢冲洗电极表面,去除松散附着的悬浮颗粒物,冲洗时水流需呈 45° 角斜冲电极,避免直射敏感区域(如生物膜载体、信号探针)。对于残留的黏性污染物,用软毛刷蘸取纯水轻轻刷洗,刷洗方向需沿电极轴向进行,避免横向用力导致部件脱落。若表面有油膜或有机物残留,可将电极浸入中性洗涤剂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液面仅覆盖污染区域),取出后用纯水冲洗至无泡沫残留,再用清洁布吸干表面水分。清洁过程中需避免使用金属工具接触电极,防止刮伤表面涂层或破坏微生物固定层。 三、深度清洁 若电极表面出现白色结晶(多为无机盐沉积),可将电极放入稀盐酸溶液中浸泡 5 分钟,期间用塑料镊子轻拨结晶区域,促进沉积物溶解,浸泡后立即用纯水冲洗 3 次,确保无酸液残留 —— 残留酸液会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针对生物膜污染(表现为电极表面滑腻或有褐色斑块),需使用酶清洁剂浸泡电极 15 分钟,利用酶的分解作用瓦解生物膜结构,浸泡后用软毛刷轻刷至表面无黏附感,再用纯水彻底冲洗。若电极存在氧化污染(如表面发黑或出现锈迹),需用专用除锈剂(如柠檬酸溶液)擦拭,每次擦拭时间不超过 30 秒,防止腐蚀电极金属部件。 四、电极内部通道的清洁 部分 BOD 电极带有进样通道或透气孔,若出现堵塞需用专用通针(直径 0.5mm 以下)轻轻疏通,通针插入深度不超过通道长度的 2/3,避免戳破内壁。透气膜(如聚四氟乙烯材质)需单独清洁,用镊子取下膜片后放入纯水浸泡 5 分钟,再用清洁布吸干水分,检查膜片是否有破损或孔隙堵塞,若膜片透气性下降需及时更换。清洁后的内部通道需用纯气压吹(压力不超过 0.1MPa),确保通道畅通无残留液体,避免清洁后滋生微生物。 五、清洁后的检查与维护 将电极置于纯水中浸泡 30 分钟,观察表面是否有残留污染物或水膜分布不均(水膜不均说明存在未清洁干净的区域),必要时重复清洁步骤。检查电极线缆接口是否有液体渗入,若有需用干布吸干并自然晾干 2 小时以上。重新安装电极前,需用专用校准液验证零点稳定性,确保清洁后电极信号输出正常。清洁完成后需记录清洁时间、污染类型及处理方式,结合日常检测数据评估清洁效果,若清洁后检测精度明显提升,可按此周期(通常每周 1 次)执行;若污染速度较快,需缩短至每 3-4 天清洁 1 次。 清洁过程中需严格避免以下行为:使用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会溶解电极表面涂层);用超声波清洗仪清洁(高频振动会破坏微生物固定结构);过度用力擦拭敏感区域(如信号传导探针)。通过规范的清洁操作,可有效去除电极污染,维持微生物活性与信号传导效率,为在线BOD检测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