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铁测定仪通过显色反应(如邻菲啰啉法)测定铁离子浓度,检测前的预处理是消除干扰、确保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预处理需针对样品中的悬浮颗粒物、干扰离子及有机物等杂质,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 “颗粒去除、干扰消除、形态转化” 三大目标,为后续显色反应提供稳定的反应环境。 一、样品采集与保存 采集容器选用聚乙烯或石英材质(避免玻璃容器溶出铁离子),使用前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再用超纯水冲洗 3 次。采样时需充满容器(减少顶部空间,避免铁离子氧化),若样品 pH<2 或>10,需立即用硝酸或氨水调节至 pH2-3(防止铁离子沉淀),并添加 1% 硝酸(按体积比)作为保存剂。保存时间不超过 7 天(低温 4℃保存可延长至 14 天),运输过程需避免剧烈震动(防止颗粒物悬浮状态改变)。采样后需标注采集时间、pH 值及保存剂添加量,确保预处理可追溯。 二、颗粒物去除需保障样品均一性 样品中若含悬浮颗粒物(如泥沙、生物碎屑),需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离心处理时转速设置为 3000r/min,离心 10 分钟后取上清液(避免取沉淀层);过滤需使用 0.45μm 孔径滤膜(纤维素 acetate 材质,预先用超纯水冲洗至无铁离子溶出),过滤前弃去初始 5mL 滤液(避免滤膜污染)。若样品浊度较高(>10NTU),需先稀释(用超纯水)至浊度<5NTU 再处理,稀释倍数需记录(用于结果换算)。禁止使用滤纸过滤(可能引入铁离子污染),过滤装置需专用(避免与其他金属检测样品共用)。 三、消解处理用于转化铁离子形态 样品中的铁可能以有机结合态(如与腐殖质结合)存在,需通过消解转化为游离态铁离子。常规消解采用电热板加热法:取 50mL 样品于烧杯中,加入 5mL 浓硝酸(优级纯),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温度≤120℃),保持 30 分钟至体积减少至 10mL 左右。冷却后加入 2mL 高氯酸(仅用于高有机物样品),继续加热至冒白烟(避免蒸干),冷却后用超纯水定容至 50mL。消解过程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酸雾危害),空白对照(超纯水 + 相同试剂)需同步消解,用于扣除试剂本底值。若样品含硫化物(如废水),需先加入过氧化氢(30%)去除(至无气泡产生),再进行消解。 四、干扰离子消除需针对性处理 水体中的铜、锌等金属离子会与显色剂反应(如邻菲啰啉),需加入掩蔽剂:铜离子浓度>1mg/L 时,添加 1% 硫脲溶液(按体积比 5% 加入);锌离子超标时加入 0.1mol/L EDTA 溶液(控制 EDTA 与干扰离子摩尔比 2:1)。高浓度氯离子(>1000mg/L)会氧化亚铁离子,需加入硫酸羟胺(0.5g/100mL 样品)还原,同时调节 pH 至 3-4(用醋酸 - 醋酸钠缓冲液)。若样品含氧化性物质(如余氯),需先加入亚硫酸钠溶液(0.1mol/L)至淀粉 - 碘化钾试纸不变蓝,再进行后续处理。掩蔽剂需现配(有效期不超过 3 天),添加后需搅拌均匀并静置 5 分钟(确保反应充分)。 五、pH 调节与稀释需适配显色条件 显色反应需在特定 pH 范围(邻菲啰啉法为 pH3-9)进行,预处理后需用稀硝酸或稀氨水调节 pH:用精密 pH 试纸(范围 1-14)监测,调节时缓慢滴加试剂(避免局部过酸或过碱),每次滴加后搅拌 30 秒再测 pH。若样品铁离子浓度超过仪器量程(如>5mg/L),需用超纯水稀释(稀释后浓度需在量程 1/3-2/3 区间),稀释后需再次调节 pH(避免稀释导致 pH 波动)。稀释用超纯水需检测铁离子本底(应<0.01mg/L),确保稀释过程无污染。 六、空白与质控样品处理需同步进行每批样品需做空白实验:取 50mL 超纯水,按相同预处理流程(消解、过滤、调节 pH)处理,用于扣除试剂与环境引入的铁离子。同时设置质控样品:添加已知浓度的铁标准溶液(浓度为样品预期值的 80%-120%)至空白水中,预处理后检测回收率(需在 85%-115% 范围内),若回收率超标,需重新检查预处理步骤(如消解是否完全、掩蔽剂是否足量)。空白与质控样品需与实际样品同条件处理,避免单独操作导致的误差。 预处理后的样品需在 2 小时内检测(避免铁离子形态再次变化),若无法及时检测,需密封冷藏(4℃)并在 24 小时内完成检测。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如消解废液、洗涤液)需分类收集(含硝酸废液单独存放),按危险废物规范处理。所有预处理工具(烧杯、移液管、离心管)需专用,使用后立即用 10% 硝酸浸泡(至少 12 小时),再用超纯水冲洗备用。 预处理的核心是 “最大限度保留目标物、去除干扰物”,每个步骤都需以减少误差为原则 —— 例如消解过度会导致铁离子损失,掩蔽剂不足则无法消除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