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测定仪通过显色反应(如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将磷酸盐转化为有色络合物,再通过吸光度检测确定浓度,操作需遵循 “标准化、精准化” 原则,从样品处理到数据输出形成闭环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一、检测前准备需保障试剂与仪器状态。 试剂需提前配制:钼酸盐溶液(称取 13g 钼酸铵溶于 100mL 超纯水,加入 300mL 硫酸溶液,冷却后定容至 1L)、抗坏血酸溶液(10g 抗坏血酸溶于超纯水定容至 100mL,避光保存,有效期 7 天),均需使用优级纯试剂与超纯水(电导率≤1μS/cm)。仪器需通电预热 30 分钟,检查光源稳定性(点亮后无闪烁)、比色皿槽清洁度(无指纹与污渍),用标准溶液校准吸光度(误差需≤±2%)。样品容器需为聚乙烯材质(预先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超纯水冲洗至无残留),准备量程匹配的移液管(如 1mL、5mL,精度 ±0.01mL),所有工具需专用(避免磷酸盐污染)。 二、样品预处理需去除干扰与颗粒物 取 50mL 样品,若含悬浮颗粒物需用 0.45μm 滤膜过滤(弃去初始 5mL 滤液),高浊度样品需稀释(用超纯水,稀释倍数记录)。若样品含还原性物质(如硫化物),需加入 0.5mL 过氧化氢(30%),搅拌至无气泡后静置 10 分钟;含氧化性物质(如余氯)需加入 0.1mol/L 亚硫酸钠溶液(至淀粉 - 碘化钾试纸不变蓝)。调节样品 pH 至 4-7(用 10% 硫酸或氨水),避免强酸碱破坏显色反应 ——pH 过高会导致钼酸盐沉淀,过低则抑制络合物形成。预处理后样品需在 2 小时内检测,暂存需密封(防止空气中尘埃污染)。 三、显色反应需严格控制时间与条件 取 25mL 处理后样品于比色管中,依次加入 1mL 钼酸盐溶液、1mL 抗坏血酸溶液,混匀后置于恒温水浴(25℃±1℃)中反应 15 分钟(确保络合物充分形成)。空白对照同步操作:25mL 超纯水 + 相同试剂,用于扣除试剂本底。显色过程需避光(用棕色比色管),防止光照导致络合物分解;反应时间误差需≤1 分钟(时间不足显色不完全,过长吸光度下降)。若样品磷酸盐浓度高(预期>2mg/L),需减少取样量(如取 5mL 样品 + 20mL 超纯水),保持试剂比例不变。 四、仪器检测需规范比色操作 显色完成后,用擦镜纸吸干比色皿外壁水分(避免指纹影响透光),注入显色液至 80% 容积,放入仪器比色槽(对准定位线),关闭遮光盖。选择检测波长(通常 700nm),先测空白样并调零(显示吸光度 0.000),再测标准系列(如 0.1、0.5、1.0mg/L),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0.999)。样品检测时每个样品测 3 次,取平均值(相对偏差≤3%),若读数波动大需重新检测(检查比色皿是否放置平稳)。检测完成后立即倒空比色皿,用超纯水冲洗 3 次(避免显色液残留结晶)。 五、数据处理与记录需完整可追溯 根据样品吸光度从标准曲线查得浓度,乘以稀释倍数得到实际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空白值需≤0.010 吸光度(超过则需重新配制试剂),标准曲线斜率若偏离历史值 ±5%,需重新校准仪器。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环境温度、样品编号、试剂批号、空白值、标准曲线参数、平行样偏差,异常数据需标注原因(如显色异常、仪器波动)。检测后废液需分类收集(含钼酸盐废液单独存放),按危险废物处理规范处置。 六、质量控制需贯穿全程 每批样品插入质控样(已知浓度磷酸盐溶液),回收率需在 85%-115%;平行样相对偏差需≤5%,超差需重新检测。若检测值超出量程,需重新取样稀释(确保浓度在标准曲线中段);显色液若未呈蓝色(正常为蓝色),需排查试剂是否失效(如抗坏血酸氧化变色)或 pH 调节不当。仪器使用后需关闭光源,比色皿浸泡在超纯水中(避免残留试剂干涸),定期用 10% 硝酸清洗(去除顽固污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