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的反应池是试剂与水样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核心区域,其清洁度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运行稳定性。反应池污染后,会通过数据、设备、外观、反应过程等多维度呈现异常信号,需及时识别以避免监测结果失真或设备损坏。 
检测数据异常是反应池污染最直接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数据准确性与稳定性双方面。从准确性来看,污染物质(如残留的前次检测试剂、水样中的悬浮颗粒物附着、微生物滋生产物)会与当前检测试剂发生非特异性反应,或干扰反应产物的光学信号(如吸光度、荧光强度),导致检测结果系统性偏高或偏低 —— 例如,反应池内壁附着的还原性物质可能消耗氧化剂类试剂,使检测的氧化性指标(如 COD、总氯)结果偏低;而附着的有色污染物可能增强溶液吸光度,导致重金属、氨氮等指标检测值偏高。从稳定性来看,污染会加剧数据波动,同一浓度的标准样品多次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超出正常范围(通常要求≤5%~10%),且数据无明显规律(如忽高忽低、持续漂移),即使重新校准仪器,数据稳定性也难以恢复,严重时甚至出现 “假阳性” 或 “假阴性” 结果,无法反映真实水质状况。 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是反应池污染的重要伴随表现,涉及进样、控温、搅拌等多个模块。在进样环节,反应池内附着的污染物可能堵塞进样管路接口或传感器探头,导致进样流速变慢、进样量不足,仪器触发 “进样失败” 报警;若污染物硬化形成结垢,还可能导致进样阀卡滞,影响水样与试剂的正常输送。在控温环节,反应池内壁的污染物(如油污、生物膜)导热性差,会阻碍反应池与温控模块的热量交换,导致实际反应温度偏离预设值(如需加热至 60℃却仅能达到 50℃),仪器显示 “温控异常” 或自动停止检测。在搅拌环节,若污染物缠绕搅拌桨或附着于桨叶表面,会降低搅拌效率,使水样与试剂混合不均,反应不充分,进一步加剧数据偏差,同时搅拌电机负载增大,可能出现电机异响、转速下降等问题,严重时引发电机过载保护。 反应池物理外观变化是污染的直观体现,可通过设备观察窗或定期拆解检查发现。从内壁状态来看,清洁的反应池内壁应光滑、透明(若为玻璃材质)或无明显附着物(若为塑料材质);污染后,内壁可能出现有色污渍(如黄褐色、黑色、绿色,因污染物类型而异)、絮状沉淀附着,或形成均匀的生物膜(呈黏滑状,由微生物滋生形成),部分硬度较高的水样还可能在壁面形成白色结垢(主要成分为钙、镁盐类)。从反应池底部来看,若污染物未及时清理,会逐渐沉积形成淤泥状物质,尤其在排水口附近易堆积,导致排水不畅,下次检测时残留污染物与新水样混合,形成交叉污染。此外,若反应池材质因污染物腐蚀(如酸性或碱性污染物长期附着)出现局部变色、破损,也属于污染引发的外观异常,需警惕材质损坏导致的试剂泄漏风险。 试剂反应过程异常是反应池污染的隐性表现,需结合反应原理与正常现象对比识别。正常情况下,试剂与水样混合后会按预设时间呈现特定的反应现象(如显色、产生沉淀、气泡),且反应进程稳定;污染后,反应现象会出现明显偏差:一是显色异常,如显色颜色偏浅、偏深,或出现与标准反应无关的杂色(如本应显红色却显橙色),显色时间延长(如正常 5 分钟显色完全,污染后需 10 分钟以上),或显色后快速褪色;二是沉淀异常,如应产生均匀沉淀却形成块状沉淀(因污染物影响沉淀分散性),或沉淀量明显增多 / 减少,甚至不产生沉淀;三是气泡异常,若反应池内残留的有机污染物与试剂反应产生额外气泡,或因污染导致搅拌不均使气泡无法正常消散,会干扰光学检测(如气泡遮挡光路导致吸光度检测值偏低)。这些反应过程的异常,本质是污染物质破坏了试剂与目标污染物的特异性反应平衡,需通过排查反应池污染情况定位问题根源。 反应池污染若长期未处理,不仅会持续影响检测数据质量,还可能加速设备部件老化(如传感器探头污染导致灵敏度下降、管路堵塞引发泵体损坏),增加运维成本与设备故障风险。因此,一旦发现上述异常表现,需及时停机拆解反应池,按规范进行清洁(如使用专用清洗剂浸泡、超声清洗),并重新校准仪器,确保监测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