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的常规清洁流程需遵循标准化步骤,结合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方式,通过有序操作去除表面附着的杂质,同时避免损伤电极敏感部件,确保清洁后电极性能稳定。 一、清洁前的准备工作是流程的基础 需先断开检测仪电源,避免带电操作引发安全风险或损坏仪器电路。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包括软质毛刷、无绒布、专用清洗容器及适配的清洁试剂(如去离子水、中性清洁剂等),工具需提前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自身携带的污染物。同时,记录电极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便于清洁后准确复位,避免因安装偏差影响后续测量。 二、一般性污染物的清洁需按固定步骤进行 首先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表面,水流强度需适中,避免高压水流冲击导致敏感膜脱落。冲洗过程中轻轻转动电极,确保水流覆盖电极全部表面,包括引线接头与电极主体的连接处,初步去除松散附着的灰尘、泥沙等杂质。若冲洗后仍有可见污渍,可用软质毛刷蘸取去离子水,沿同一方向轻轻刷洗,刷头需柔软且无磨损,避免横向用力刮擦敏感膜,刷洗时间控制在 1-2 分钟内,防止过度摩擦造成损伤。 三、针对油污及有机污染物的清洁需采用针对性试剂 将电极浸入预先配制的中性清洁剂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污染程度确定,通常为 5-10 分钟,确保清洁剂充分接触污染物。浸泡过程中避免电极完全浸没,需露出引线接头部分,防止液体渗入电路接口。浸泡后用软布蘸取去离子水轻轻擦拭电极表面,去除溶解后的油污残留,重点清洁电极敏感膜周边的缝隙,确保无清洁剂残留。若污染物仍未彻底清除,可重复浸泡 - 擦拭流程,但次数不宜超过 3 次,避免清洁剂长时间接触对电极材质造成腐蚀。 四、清洁后的处理环节直接影响电极性能恢复 用去离子水对电极进行最终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 30 秒,确保所有清洁试剂和残留杂质被彻底冲净。冲洗完成后,用无绒布吸干电极表面水分,吸干过程需轻柔按压,避免擦拭动作,防止损伤敏感膜。检查电极表面是否存在划痕或破损,若发现物理损伤需停止使用并更换电极。确认清洁合格后,按原记录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复位电极,确保引线接头牢固连接,无松动或接触不良情况。 五、清洁后的验证与记录是流程的收尾 重新接通电源,待仪器预热稳定后,用标准溶液进行快速校验,确认电极响应值在正常范围,偏差需符合仪器规定的精度要求。若校验结果异常,需重新检查清洁流程是否存在疏漏,必要时重复清洁操作。同时,详细记录清洁日期、污染物类型、使用的清洁试剂及校验结果,形成清洁档案,为后续清洁周期的调整提供依据。 常规清洁流程需固定周期执行,周期长短根据水样污染程度确定,确保电极在每次使用前均处于洁净状态,为电导率测量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流程,可在有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电极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