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重金属银测定仪的精准检测依赖光学系统稳定性、反应体系洁净度及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需围绕 “防污染、保精度、延寿命” 三大目标,覆盖日常清洁、部件保养、校准验证及环境控制,形成全周期维护体系。 光学系统是维护核心:比色皿需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洁,先用纯水冲洗残留显色液(避免双硫腙等试剂长期附着),再用 10% 硝酸浸泡 30 分钟(去除重金属残留),最后用纯水冲洗并倒置晾干(避免内壁产生水痕)。每月需检查比色皿透光面是否有划痕(用强光照射观察),若出现裂纹或透光率下降(空白吸光度升高)需及时更换(建议备用 2-3 个同批次比色皿)。光源与检测器需每季度维护:用无尘布擦拭光学窗口(去除灰尘),通过标准滤光片验证波长精度(460nm 特征波长误差需≤±1nm),若出现光源闪烁或检测灵敏度下降(同一标准液吸光度降低 10% 以上),需联系厂家更换光源模块(使用寿命约 5000 小时)。 进样管路(尤其是与显色剂接触的硅胶管)需每周用纯水冲洗 3 次(每次 5 分钟),每月用 5% 硝酸溶液循环冲洗 10 分钟(溶解残留银离子),防止管路内壁吸附污染物导致进样量偏差。蠕动泵需每月检查泵管磨损情况:若管体出现硬化、内壁起毛,需立即更换(常规泵管寿命约 30 天,高频使用时缩短至 20 天),更换时注意泵管安装松紧度(过紧加速磨损,过松导致漏液)。试剂瓶与接口需每两周清洁:倾倒残留试剂后用纯水冲洗瓶体,接口处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结晶残留),密封圈若出现老化(如弹性下降)需及时更换,避免试剂泄漏污染仪器内部。 日常校准需每两周进行一次单点校准(用中间浓度标准液,如 1.0mg/L 银标准液),偏差超过 ±5% 时需进行两点校准(0.1mg/L 和 2.0mg/L),校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 需≥0.999。每季度需用质控样(浓度已知的标准样品)验证检测准确性,误差需控制在 ±3% 以内,若超出范围需追溯原因(如试剂失效、光路偏移)。长期停用(超过 1 个月)后,需重新进行全量程校准,并用空白溶液连续检测 3 次(吸光度波动≤0.005AU),确保仪器基线稳定后方可使用。 试剂储存需严格控温:显色剂(如双硫腙溶液)需分装在棕色瓶中(避免光照),2-8℃冷藏保存(有效期缩短至 7 天),每次取用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溶剂挥发或氧化)。缓冲液、掩蔽剂等辅助试剂需每月更换一次(即使未用完),配制时标注启用日期,避免因试剂变质影响显色反应。仪器运行环境需控制:放置在恒温(20-25℃)、避光(避免阳光直射比色池)、无腐蚀性气体(如实验室需远离硝酸、硫化氢等试剂)的工作台,相对湿度控制在 40%-60%(潮湿环境需加装除湿机,防止电路元件受潮)。 建立《仪器维护台账》,详细记录每次维护内容(如清洁、更换部件、校准数据)、试剂更换日期及故障处理情况,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如校准偏差趋势)提前预判部件老化(如光源强度逐月下降)。常见故障需及时记录解决方案:如管路堵塞时的疏通方法、显色异常时的排查步骤,形成维护手册便于快速响应。每年需对仪器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建议由厂家工程师执行),包括光路校准、电路检测、机械部件润滑等深度维护,同时评估核心部件状态(如检测器灵敏度、泵体密封性),确定是否需要提前更换易损件。 通过高频清洁避免重金属与试剂残留对检测的干扰,定期校准确保仪器性能稳定,规范的试剂管理与环境控制减少外部因素影响。科学的维护不仅能降低故障发生率,更能保障检测数据的长期可靠性,为环境监测、工业质检等场景提供可信的银离子浓度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