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油仪的检测精度依赖稳定的光路系统和无干扰的检测环境,长期使用中,光学部件污染、机械磨损、电路老化等问题可能导致基线漂移、吸光度异常(如误差超过 10%)。科学维护需围绕 “光路清洁、部件校准、环境控制” 三大核心,结合使用频率制定分级策略,具体如下: 一、核心部件维护 (一)光学系统(最关键维护点) 1、光源与检测器 光源(红外灯)长期使用会出现发光强度衰减,检测器(光电二极管)易受灰尘影响灵敏度。 维护:每 3 个月用专用除尘刷(软毛刷,无静电)清理光学腔内部(需断电操作),避免用压缩空气吹扫(可能将灰尘吹入光路核心区域);若光源衰减导致基线稳定性下降(如同一空白样连续检测偏差>0.002Abs),需更换光源(建议选择原厂配件,保证波长匹配)。 2、比色皿与样品池 比色皿内壁残留油分或指纹会导致光吸收异常,样品池污染会反射红外光。 清洁:每次检测后,比色皿用萃取剂(如四氯化碳)浸泡 10 分钟,再用纯水冲洗、晾干(禁止用洗洁精,避免残留有机物);样品池每周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表面油污),确保光路通道无遮挡。 检查:每月观察比色皿是否有划痕(划痕会散射光线),若有裂纹或透光性下降,立即更换(建议备用 2-3 个同规格比色皿)。 (二)机械与电路系统 1、样品室与传动部件 自动进样型仪器的传动轨道若积灰,可能导致进样位置偏移(比色皿未对准光路)。 维护:每周用无尘布擦拭传动轨道,滴加少量专用润滑油(避免使用机油,防止污染样品);手动进样型需检查样品室盖密封性(若松动,外界光线会干扰检测,需调整卡扣松紧度)。 2、电路与接口 电源接口、数据传输线接口易因氧化出现接触不良(表现为数据跳变或仪器无响应)。 维护:每 6 个月用无水乙醇擦拭接口金属触点(断电状态),去除氧化层;避免频繁插拔数据线,线路需远离强电磁场(如离心机、变压器)。 二、分级维护周期 1、高频(每日≥10 次) 清洁比色皿、检查样品池清洁度,校准基线、检查光源强度、轨道润滑,更换光源(若衰减)、电路接口维护。 2、中频(每周 2-3 次) 样品室除尘、比色皿存放检查,空白验证(萃取剂吸光度)、光路清洁,传动部件检查、校准曲线验证。 3、低频(每月≤5 次) 开机前检查电源与环境,仪器通电预热 30 分钟,测试标准样,全面除尘、光路校准(需专业人员) 三、校准与性能验证 1、定期校准 基线校准:每次检测前,用纯萃取剂(如红外级四氯化碳)做空白校准,确保 2930cm⁻¹、2960cm⁻¹、3030cm⁻¹ 处吸光度均≤0.002Abs; 曲线校准:每 1 个月用标准油溶液(如 10mg/L、50mg/L)验证校准曲线,偏差超过 5% 时重新绘制(标准样需现配,避免挥发影响浓度)。 2、性能验证 每 3 个月进行 “回收率测试”:取已知浓度的油类样品(如 20mg/L),按检测流程萃取后测定,回收率需在 85%-115% 之间(低于 85% 可能是萃取效率下降或仪器故障)。 四、环境与操作规范 1、环境控制 仪器需放置在恒温(15-30℃,波动≤2℃)、无强光直射的实验室,远离通风橱(避免萃取剂挥发进入仪器)和振动源(如水泵);相对湿度需≤70%(潮湿易导致电路短路,可放置除湿盒)。 2、操作禁忌 禁止在仪器运行时打开样品室(避免光路暴露导致检测器损坏);更换萃取剂类型(如从四氯化碳换为四氯乙烯)后,需重新做空白校准和曲线验证(不同萃取剂背景吸收不同);长期不用时,每月通电预热 1 次(30 分钟),防止电容老化。 通过以上维护,可有效降低仪器故障概率(如光路污染、基线漂移),确保检测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日常维护以清洁和预防性检查为主,定期维护侧重校准与部件状态评估,两者结合能延长仪器寿命(通常可达 5-8 年),满足水质监测的长期精度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