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叶绿素检测仪传感器长期浸入水体,表面易附着藻类、生物膜、泥沙等污染物,这些附着物会遮挡荧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导致检测值偏低(如生物膜厚度达 50μm 时,误差可能超过 20%)。清理需兼顾 “彻底去除污染物” 和 “保护光学部件”,避免划伤或腐蚀探头。 
一、清理核心原则 1、针对性除污 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方式:藻类和生物膜(黏性强)需物理擦拭 + 化学软化;泥沙(硬质颗粒)以物理冲洗为主;有机碎屑(疏松附着)可通过水流扰动清除。 2、保护光学部件 传感器的荧光窗口(多为蓝宝石或石英材质)硬度高但怕划伤,需避免使用钢丝刷、砂纸等硬质工具;电子元件接口需防水,清理时防止液体渗入。 3、定期预防性清理 结合使用环境制定频率:富营养化水体每 3-7 天 1 次;清洁水体每 15-30 天 1 次,避免污染物长期附着形成顽固沉积(如生物膜钙化后难以清除)。 二、具体清理步骤 (一)基础物理清理(适用于轻度污染) 1、拆卸与预处理 关闭传感器电源,从水体中取出(若为沉入式安装,需先关闭数据采集系统),用干布擦去表面水珠,观察污染物类型:若为疏松泥沙或浮游藻类,直接进入下一步;若有明显生物膜(表面滑腻、呈暗绿色),先进行化学软化。 2、冲洗与擦拭 用低压清水(压力≤0.2MPa)冲洗探头,水流方向与光学窗口呈 45°(避免直射冲击导致杂质划伤表面);用专用清洁布(超细纤维布,无绒毛)轻擦荧光窗口,采用 “螺旋式擦拭”(从中心向边缘,避免污染物残留于窗口边缘);若有纤维类杂质缠绕(如水生植物残体),用镊子轻轻夹取(勿拉扯,防止损坏传感器外壳)。 (二)化学辅助清理(适用于生物膜等顽固污染) 当物理清理无法去除黏性生物膜时,需用温和化学溶液软化(避免使用强酸强碱,防止腐蚀光学涂层): 1、配置清洗液 推荐两种安全配方: 中性洗涤剂溶液:取 1L 蒸馏水,加入 5mL 无磷洗洁精(如餐具清洁剂),搅拌至溶解(可软化生物膜中的多糖类黏性物质); 柠檬酸溶液:1% 浓度(10g 柠檬酸溶于 1L 水),适用于同时存在水垢(如钙沉积)的场景(酸性可溶解无机沉积,但需控制浸泡时间)。 2、浸泡与擦拭 将传感器探头(仅光学窗口部分)浸入清洗液,静置 5-10 分钟(生物膜较厚时可延长至 15 分钟,但勿超过 20 分钟,避免溶液渗入接口);取出后用清水冲洗残留溶液,再用超细纤维布按基础物理清理步骤擦拭,直至光学窗口无可见污渍。 3、特殊处理 若有钙化生物膜(硬壳状),可先用软毛刷(尼龙材质,毛长≤5mm)轻刷表面,再用柠檬酸溶液浸泡(每 2 分钟检查 1 次,软化后立即停止),防止长期浸泡腐蚀传感器外壳。 (三)原位清理(适用于无法拆卸的传感器) 部分在线传感器为水下固定式安装(如沉入湖底的监测仪),可采用原位清理: 1、水流扰动法 用长杆绑缚喷水装置(如便携式高压水枪,调至最低档位),在距离传感器 30cm 处冲洗,水流沿窗口边缘旋转喷射,利用水流带走疏松污染物; 2、机械擦拭法 使用专用清洁工具(如带刷头的长杆,刷头为海绵材质),轻轻贴合光学窗口旋转擦拭,避免用力按压导致传感器移位。 三、注意事项 1、避免损伤部件 禁止使用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会溶解传感器表面的荧光涂层);钢丝刷、金属镊子等硬质工具仅可用于清理外壳,绝对禁止接触光学窗口。 2、清理后校验 清理完成后,将传感器放回校准液(0μg/L 蒸馏水)中,观察荧光信号值:若与上次校准的基线值偏差≤3%,说明清理合格;若偏差过大(>5%),需重新校准。 3、记录与维护 每次清理后记录污染物类型、清理方法及耗时,总结污染规律(如夏季藻类爆发期污染速度快,可提前增加清理频率)。 在线叶绿素传感器的清理核心是 “及时、温和、彻底”。通过物理与化学方法结合,既能去除污染物,又能保护光学部件,配合定期校验,可确保传感器的检测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