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色度测定仪的清洁需针对不同部件(样品池、光学系统、外壳等)采用差异化方式,核心是去除残留污染物(如有色溶液、灰尘),同时避免损伤光学部件和电子元件,清洁周期需结合使用频率(每日使用需每日清洁,每周使用可每周清洁)。 一、样品池及进样系统清洁 测量后需立即处理样品残留:将样品池取出,用纯水冲洗 3 次(冲洗时水流沿池壁注入,避免直冲透光面),去除表面附着的有色溶液(如铂钴标准液、染料溶液)。若有顽固污渍(如有机物残留形成的色迹),用 5% 硝酸溶液浸泡 10 分钟(硝酸可溶解多数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再用纯水冲洗至无残留(用 pH 试纸检测冲洗液呈中性)。进样管路(若为自动进样机型)需每周用专用清洗液(如 0.5% 洗洁精溶液)冲洗:通过仪器自带的 “管路清洗” 功能,让清洗液在管路内循环 2 分钟,再用纯水冲洗 3 次,防止管路内壁结垢(结垢会导致样品残留,影响下一次测量)。样品池存放前需用镜头纸吸干水分(不可倒置晾干,避免水珠残留形成水痕),放入专用盒内(垫软布,防止碰撞)。 二、光学系统清洁 检测室窗口(位于样品池放置处的上下表面)若有灰尘,用专用镜头纸轻擦(单向擦拭,从中心向边缘移动,不可来回摩擦),若有指纹或油渍,可蘸取少量无水乙醇(不可用甲醇、丙酮等强溶剂)擦拭,立即用干镜头纸擦干(乙醇残留可能吸附更多灰尘)。禁止用任何工具触碰内部光学镜片(如光栅、滤光片),若发现内部污染(如测量值异常且外部清洁无效),需联系专业人员拆机清洁(非专业人员拆解可能损坏光路 alignment)。清洁后需检查透光面是否有划痕(迎着光线观察),若有划痕需评估是否影响测量(轻微划痕可通过校准补偿,严重时需更换部件)。 三、外壳及操作面板清洁 机身外壳可用微湿的软布(蘸取纯水拧至半干)擦拭,去除表面灰尘和指纹,若有污渍(如样品溅落的痕迹),可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如肥皂水)轻擦,再用干布擦干(不可用酒精直接擦拭面板,可能腐蚀印刷字符)。操作按钮及接口处需用棉签蘸纯水清洁:棉签需拧至无水滴出,沿按钮缝隙轻轻擦拭(防止液体渗入内部电路),接口(如 USB、电源接口)可用压缩空气吹尘(压力≤0.2MPa,避免高压损伤接口),长期不用时需盖好防尘盖。 四、特殊污染处理 接触高浓度染料或颜料样品后,样品池可能残留强着色物质,常规清洁无效时,可用 1% 过氧化氢溶液浸泡 15 分钟(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可分解色素),再用纯水冲洗(操作时戴手套,避免溶液接触皮肤)。若样品含油脂类物质(如食品样品中的油脂),需先用乙醚(或石油醚)浸泡样品池 3 分钟(溶解油脂),再用纯水冲洗(乙醚易挥发,需在通风处操作,远离火源)。检测室若被样品泼溅(如操作失误导致溶液进入),需立即断电,用吸水纸吸干液体,再用干燥的棉签深入缝隙吸水,放置 24 小时晾干后再通电(避免短路损坏电路)。 五、清洁后的验证与维护 清洁完成后,放入空样品池进行 “空白测量”:测量值应与清洁前的空白值一致(偏差≤1 度),若偏高可能有残留污染物(需重新清洁)。每周需做一次清洁效果验证:用同一标准色度溶液(如 50 度铂钴溶液)在清洁前后各测 3 次,偏差应≤2 度(证明清洁未影响测量精度)。记录每次清洁的时间、污染物类型及处理方式(如 “2024-08-10 样品池染料残留,硝酸浸泡处理”),形成清洁台账,便于追溯污染来源(如频繁出现某类污染,需优化样品前处理步骤)。 清洁的核心原则是 “保护光学性能优先”:任何操作都需避免损伤透光面和光路,同时确保污染物彻底去除(残留会导致测量值漂移)。通过规范清洁,可将仪器的测量重复性维持在 ±1 度以内,延长光学部件的使用寿命(正常维护下,光学系统寿命可达 5 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