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是感知油类物质的核心部件,长期使用后会因磨损、污染或老化导致性能下降,需通过数据特征、物理状态及运行表现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及时更换可避免因电极失效造成的测量偏差,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一、检测数据异常 测量值频繁出现无规律漂移,同一稳定水样的连续测量值偏差超过 10%(排除环境干扰),且无法通过校准修正,可能是电极灵敏度下降。油类浓度变化时,电极响应滞后明显,如实际浓度升高但测量值延迟 3 分钟以上才跟随变化,或响应幅度显著降低(如实际浓度翻倍而测量值仅增加 30%),表明电极感知能力衰退。低浓度油样测量值持续偏高(如纯水中显示非零值且无法归零),高浓度油样测量值饱和(固定在量程上限),这类线性失常通常是电极核心元件老化的表现。 二、物理外观损伤 电极检测窗口(如荧光探头、红外传感器镜片)出现划痕、裂纹或破损,会直接影响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导致测量值失真。电极外壳若有裂痕,可能导致内部电路受潮或进水,观察接线端是否有锈蚀、短路痕迹,这类损伤会引发信号中断或电路故障。长期使用后,电极敏感涂层(如防污染镀层)出现大面积脱落或剥落,裸露的基底材质易受油类附着污染,清洁后仍无法恢复性能,需更换电极。 三、响应性能衰退 电极预热时间显著延长,从正常的 15 分钟延长至 30 分钟以上仍无法达到稳定状态,可能是内部电子元件老化。校准过程中,电极对标准油溶液的响应值始终达不到理论值,即使多次调整校准参数,线性相关系数仍低于 0.99,说明电极已失去准确转换信号的能力。在相同清洁周期下,电极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如 24 小时内即出现测量值漂移),清洁频率增加至原来的 3 倍以上仍无法维持精度,表明电极抗污染能力丧失。 四、与其他部件的兼容性故障 更换同型号标准电极后,测量数据恢复正常,而原电极在相同条件下仍表现异常,可确认是电极本身问题。电极与主机连接后频繁触发通信故障(如 “传感器未连接”“信号丢失” 报错),排除线缆与接口问题后,可能是电极内部电路损坏。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未超出温度、压力范围),电极使用寿命未达标称时间却提前出现性能故障,且无明显外部损伤,可能是电极质量或老化问题,需更换新电极。 五、需注意排除可修复性问题 若电极因临时污染导致数据异常,清洁活化后性能恢复,则无需更换;若因电解液不足(部分电极类型)导致响应差,补充后正常,则属于维护范畴。只有当故障表现持续出现,且所有维护、校准措施均无效时,才判定为需要更换。更换电极时需选择原厂适配型号,安装后重新校准,确保新电极与仪器系统匹配,恢复正常检测精度。通过及时识别更换指征,可避免因电极失效造成的监测数据错误,保障在线水中油检测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