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蓝绿藻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核心检测部件,其保存状态直接影响检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需通过严格控制保存环境、规范预处理流程及定期维护,确保电极性能稳定,具体要求涵盖多个关键环节。 
短期保存(不超过 7 天)需维持电极的湿润状态。取下电极后,需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表面,去除残留的藻类、悬浮物等杂质,避免污染物干燥后附着在电极敏感膜上。冲洗后将电极垂直悬挂在专用支架上,或浸泡在厂家指定的保存液中(通常为含有特定电解质的缓冲溶液),液面需覆盖电极敏感区域,但不可淹没电极接口。保存环境需保持阴凉干燥,温度控制在 10-30℃,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温度波动,防止电极膜因水分蒸发或温度变化发生开裂。 长期保存(超过 7 天)需进行特殊处理以防止电极老化。首先按短期保存流程清洁电极,确保表面无残留污染物,随后将电极完全浸泡在专用长期保存液中,该溶液通常含有防腐剂和稳定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并维持电极膜的活性。保存容器需选用玻璃或惰性塑料材质,密封严实以防止溶液挥发,容器外部需标注电极型号、保存日期及有效期。长期保存环境需保持恒温(建议 15-25℃),远离腐蚀性气体和强电磁场,避免电极材质发生化学变化或性能退化。 电极保存前的清洁处理需彻底且温和。对于表面附着的生物膜或有机污染物,可用软毛刷蘸取少量中性洗涤剂轻轻刷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严禁使用金属刷或腐蚀性清洁剂,防止损伤电极敏感膜。若电极表面有钙化沉淀,可短暂浸泡在稀盐酸溶液(浓度不超过 5%)中,待沉淀溶解后立即取出,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以中和残留酸液,避免酸液腐蚀电极内部结构。清洁后的电极需检查敏感膜是否完好,若发现裂纹、破损或老化迹象,需更换后再进行保存。 保存期间的定期检查不可忽视。短期保存的电极需每天观察保存液是否浑浊或减少,若出现浑浊可能提示微生物污染,需更换保存液并重新清洁电极;若液面下降,需及时补充同种保存液至规定高度。长期保存的电极需每周检查一次,观察电极外观是否有变化,保存液是否出现分层或沉淀,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处理,必要时重新清洁电极并更换保存液。保存超过 3 个月的电极,需取出进行性能校验,通过检测标准溶液验证电极响应是否正常,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重新校准或更换。 电极取出后的活化处理是恢复性能的关键。从保存液中取出电极后,需用去离子水冲洗表面残留的保存液,避免保存液进入检测样品影响测量结果。随后将电极浸泡在活化液中(通常为与检测样品基质相似的溶液),浸泡时间按厂家规定执行(一般为 30 分钟至 2 小时),使电极敏感膜恢复最佳响应状态。活化后的电极需进行零点校准,确认性能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 通过严格遵循上述保存要求,可有效维持在线蓝绿藻检测仪电极的理化性能,减少因保存不当导致的检测误差和设备损耗,确保电极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的检测精度,为蓝绿藻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