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蓝绿藻检测仪通过电极感知水体中蓝绿藻的叶绿素 a 荧光信号实现监测,电极的校准精度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校准工作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通过零点与跨度校准消除漂移误差,确保仪器在复杂水体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检测性能。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需提前 24 小时准备校准用标准溶液:零点校准液选用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不含蓝绿藻及荧光干扰物质);跨度校准液需使用已知浓度的蓝绿藻标准品(浓度建议为仪器量程的 70%-80%),标准品需现配现用,避免光照和高温导致藻类活性下降。检查电极状态,确保电极表面无划痕、无生物附着,若有污染物需用专用清洁剂清洗并晾干。校准环境需保持温度稳定(20-25℃),避免强光直射和电磁干扰,提前 30 分钟接通仪器电源预热,使电路系统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二、零点校准 将电极完全浸入零点校准液中,确保液面超过电极感应区域且无气泡附着,静置 10 分钟让电极与溶液充分平衡。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 “零点校准” 模式,仪器会自动采集荧光信号并记录零点值,等待屏幕显示 “校准完成” 后,观察零点漂移是否在允许范围(通常≤2%)。若漂移过大,需重新清洁电极并更换零点校准液,重复校准直至达标。零点校准后需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避免校准液残留影响后续步骤。 三、跨度校准 将处理后的电极放入跨度校准液中,轻轻搅拌溶液使藻类分布均匀,避免局部浓度差异导致校准偏差。静置 15 分钟后,在操作界面选择 “跨度校准”,输入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值,仪器会自动调整荧光信号与浓度的对应关系。校准过程中需保持溶液温度恒定,可通过恒温水浴控制,温度波动不超过 ±1℃。完成后仪器会显示校准因子,若因子超出正常范围(通常 0.9-1.1),需检查标准溶液是否失效或电极是否老化,排除问题后重新校准。 四、校准后的验证与调整 用另一浓度的标准溶液(如量程的 30%-40%)进行验证,将电极浸入溶液后读取检测值,与标准值的偏差需≤5%。若偏差过大,需重新进行跨度校准,或增加中间浓度点校准以优化线性关系。校准完成后,需将电极安装回监测位置,运行 30 分钟后对比校准前后的现场检测值,确认数据趋势一致,避免因安装位置变化导致的误差。记录校准数据,包括零点值、跨度因子、验证结果及校准时间,形成校准档案备查。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 若校准过程中仪器频繁报错,需检查电极线缆是否接触不良,或接口是否受潮,必要时更换线缆接头。当水体中含有高浓度荧光干扰物质(如腐殖质)时,需在标准溶液中加入同等浓度的干扰物质,进行干扰补偿校准,消除背景荧光的影响。长期未使用的电极,校准前需在标准溶液中浸泡 2 小时活化,恢复电极响应灵敏度后再进行校准操作。 在线蓝绿藻检测仪的电极校准需定期进行,一般每 3 个月一次,在水体环境剧烈变化(如雨季、藻类爆发期)时需缩短至 1 个月。严格执行校准步骤不仅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还能及时发现电极老化、仪器故障等潜在问题,为蓝绿藻监测与预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