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环境监测领域,水质异常往往伴随着直观体现,而色度测定仪作为专业检测设备,能精准量化水体颜色,为快速识别异常水质提供可靠依据。 了解色度测定仪的工作原理是准确检测的基础。多数色度测定仪基于分光光度法,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穿透水样,传感器接收透射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仪器根据光的吸收程度计算出水体的色度值。正常水体色度通常较低且稳定,当水质受污染时,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藻类代谢产物或工业污染物等会改变水体颜色,使色度值发生显著变化 。 使用色度测定仪进行检测时,规范操作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关键。首先,需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在采样过程中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防止杂质混入影响检测结果。若水样浑浊,应先进行过滤处理,但要注意过滤操作不能改变水样的真实色度。将处理后的水样注入干净、透光性良好的比色皿中,放入色度测定仪的检测槽内,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和波长(通常为 400 - 700nm 可见光范围),点击测量按钮。待仪器读数稳定后,记录色度值,为确保数据可靠性,可重复测量 2 -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判断水质是否异常,需结合标准和历史数据。不同用途的水体,如饮用水、地表水、工业用水等,都有相应的色度标准限值。例如,我国生活饮用水的色度标准规定不超过 15 度。将检测得到的色度值与标准限值对比,若超过限值,即可初步判定水质异常。同时,建立长期的色度监测数据档案,分析同一水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色度变化趋势。若某一时期色度值突然升高或频繁波动,即使未超过标准限值,也可能预示着水质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当色度测定仪检测到异常色度时,可结合其他水质指标辅助判断污染类型。如水体呈黄色,可能存在铁、锰等金属离子污染;颜色发黑,可能与有机物腐败或石油类污染物有关。通过快速识别异常水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启动应急处理程序、追溯污染源等,从而有效保障水环境安全与用水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