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快速检测测试包依赖稳定的化学试剂(如氧化剂、指示剂、催化剂)实现水样 COD 浓度检测,试剂易因吸潮发生潮解、结块或化学反应,导致检测精度下降甚至失效。需通过科学的防潮存放措施,从环境管控、包装保护、存储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保障测试包在有效期内维持最佳性能。 一、严格控制存放环境温湿度 温湿度是影响测试包防潮效果的核心因素,需将存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温度方面,应将测试包存放于 15-25℃的阴凉环境中,避免靠近热源(如暖气、仪器散热口、阳光直射区域),高温不仅会加速试剂挥发,还可能加剧潮气对试剂的渗透,导致成分分解;若环境温度波动较大(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可在存储柜内加装恒温装置,维持温度稳定。 湿度控制是防潮关键,需将环境相对湿度严格控制在≤60%。可在存储区域放置温湿度计实时监测,当湿度超出阈值时,及时启用防潮设备:小型存储柜可放置足量的变色硅胶干燥剂(每 10L 空间放置 50g),硅胶变色后需及时更换;大型存储室可安装工业除湿机,定期排水并检查除湿效果。同时,避免将测试包存放于地下室、水槽旁等天然高湿区域,防止环境潮气持续侵入包装内部。 二、强化包装完整性保护 测试包的包装是隔绝潮气的第一道防线,需从采购、取用、存储全流程保护包装完好。采购时需检查外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漏气、密封不严等问题,若发现包装褶皱、封条脱落或内部试剂袋鼓胀,需立即退换,避免受潮试剂流入存储环节。 取用测试包时需遵循 “快速操作、及时密封” 原则:开启存储容器(如防潮箱、密封盒)后,单次取用所需数量,避免长时间敞口导致潮气进入;取出测试包后,需立即关闭存储容器的密封盖,同时检查单个测试包的内包装(如铝塑复合袋、密封试剂管)是否完好,若发现内包装破损、试剂袋漏气或试剂出现潮解迹象(如粉末结块、液体浑浊),需立即丢弃,不可继续使用。 未开封的整箱测试包需保留原包装的密封膜,若原包装破损,需更换为加厚的铝箔密封袋或带硅胶密封圈的塑料收纳箱,确保外部潮气无法渗入;已开封的测试包需按 “先进先出” 原则优先使用,剩余部分需放入专用密封袋(如食品级真空密封袋),挤出袋内空气后密封,再放入存储容器中,形成 “双重防潮保护”。 三、优化存储方式与摆放规范 合理的存储方式可减少潮气与测试包的接触概率,避免因摆放不当导致局部受潮。存储容器选择上,优先选用带除湿功能的电子防潮箱,或采用加厚聚丙烯材质的密封收纳盒(需配套硅胶干燥剂),避免使用木质柜、纸箱等易吸潮且密封性差的容器,此类容器不仅无法隔绝潮气,还可能自身释放潮气污染测试包。 摆放时需注意 “分层存放、避免堆叠受压”:将测试包按批次、有效期分类,放置在存储架或收纳盒的分层隔板上,避免直接接触存储容器底部(底部易积聚冷凝水),可在隔板上铺设防潮垫(如聚乙烯薄膜);单个测试包需平放,避免堆叠过高导致底层包装受压破损,同时留出适当间隙,保证空气流通,防止局部潮气滞留。此外,不可将测试包与易挥发、易吸潮的物品(如酒精、盐酸试剂、湿抹布)同柜存放,防止交叉受潮或化学污染。 四、建立定期检查与维护机制 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受潮隐患,避免问题扩大。每周需对存储环境的温湿度记录进行核查,确认数据在标准范围内,若出现湿度异常升高,需排查是否存在存储容器密封失效、除湿设备故障或环境漏水等问题,及时维修并更换干燥剂。 每月需对存储的测试包进行抽样检查:随机抽取不同批次的测试包,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内包装是否有潮气痕迹(如内壁结露、试剂袋软化),同时拆开 1-2 个未过期的测试包,观察试剂状态(粉末是否松散、液体是否澄清),若发现试剂结块、变色或出现异味,需扩大抽样范围,确认是否存在整批次受潮情况,必要时对同批次测试包进行有效性验证(用标准 COD 溶液测试,对比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偏差),偏差超限时需整批次报废。 此外,需建立存储台账,记录测试包的采购日期、入库数量、有效期、取用记录及检查结果,确保每批测试包的存储状态可追溯;若测试包临近有效期,需提前规划使用顺序,避免因过期或受潮造成浪费。 通过上述防潮存放措施,可有效隔绝潮气对 COD 快速检测测试包的影响,保障试剂稳定性,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同时延长测试包的有效使用周期,降低检测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