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余氯检测仪电极两点校准需遵循 “量程覆盖、精准控温、数据溯源” 原则,通过选取覆盖仪器检测量程的两个标准浓度点(通常为低浓度标准液与高浓度标准液),消除电极线性误差,确保不同浓度区间检测数据准确;校准过程中需维持标准液温度稳定,避免温湿度波动影响电极响应;同时使用有证标准物质,确保校准结果可追溯,符合检测数据有效性要求。 一、校准前准备工作 标准物质与器具准备:准备两种浓度的余氯标准溶液(低浓度点通常接近检测下限,高浓度点接近检测上限,需符合仪器量程要求),标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且储存条件合规;准备校准专用容器(如聚乙烯烧杯,提前用去离子水清洗并烘干)、移液管(经校准合格)、搅拌子(洁净无污染);若仪器配备专用校准附件(如校准接口、管路),提前检查附件完整性与连接状态。 仪器与环境准备:启动在线余氯检测仪,预热 30 分钟以上,确保仪器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检查电极外观,确认敏感膜无破损、无污渍,若有污染需用去离子水轻柔清洗并吸干水分;校准环境需控制温度在 20-25℃,湿度 40%-60%,避免阳光直射与空气流动剧烈,防止标准液浓度或温度变化;关闭仪器自动采样功能,切换至 “手动校准” 模式。 安全防护准备:操作人员需佩戴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若标准溶液含腐蚀性成分,需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提前准备去离子水,用于校准过程中清洗电极与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二、分步骤校准操作流程 低浓度点校准:将低浓度余氯标准溶液倒入校准容器,放入搅拌子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调节搅拌速率至溶液均匀无气泡;将电极缓慢浸入标准溶液中,确保敏感膜完全浸没且不接触容器壁;等待电极响应稳定(通常需 5-10 分钟,具体以仪器提示为准),待仪器显示数值波动范围≤±0.02mg/L 时,进入校准界面,输入该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值,点击 “确认校准”,仪器自动记录低浓度点校准数据。 电极清洗与过渡:低浓度点校准完成后,取出电极,用去离子水缓慢冲洗敏感膜表面,去除残留的低浓度标准液,用洁净无绒布吸干电极表面水分;若需校准间隔较长,可将电极暂时浸泡于专用保护液中,避免敏感膜干燥;更换校准容器,倒入高浓度余氯标准溶液,重复搅拌准备步骤,确保溶液状态符合校准要求。 高浓度点校准:将处理后的电极浸入高浓度标准溶液中,同样确保敏感膜完全浸没且搅拌均匀;等待电极响应稳定,待数值波动符合要求后,在校准界面输入高浓度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值,点击 “确认校准”,仪器自动完成高浓度点校准并生成校准曲线;校准过程中需实时观察仪器显示,若出现数值异常跳变,需重新检查电极状态与标准溶液浓度,排除干扰后重新校准。 校准曲线验证:两点校准完成后,仪器自动生成校准曲线,显示相关系数(R²),要求 R²≥0.999,若未达标需重新进行校准;可选取中间浓度的余氯标准溶液(非校准用两点浓度),对校准曲线进行验证,将电极浸入该溶液,待响应稳定后,仪器显示值与标准值偏差需≤±5%,验证合格则校准有效。 三、校准后处理与记录 仪器复位与清洗:校准完成后,取出电极,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吸干水分后按仪器要求安装回检测系统;切换仪器至 “自动采样” 模式,启动一次空白测试,确保仪器恢复正常检测状态;清洗校准容器与器具,烘干后收纳,避免残留标准溶液污染;将剩余标准溶液密封保存,按规定条件存储,供后续验证使用。 校准记录与归档:详细记录校准信息,包括校准日期、操作人员、仪器型号、电极编号、标准溶液浓度与批号、校准曲线相关系数、验证结果及环境温湿度;将记录纳入仪器校准档案,定期整理归档,便于后续追溯与维护;若校准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校准失败、验证偏差超标),需记录异常原因与处理措施,为后续校准优化提供参考。 四、校准注意事项 两种标准溶液的浓度差需满足仪器要求(通常为检测量程的 50% 以上),避免浓度过近导致校准曲线线性不佳;校准过程中不可随意中断,若出现意外断电,需重新进行两点校准,不可仅补充单点校准。 电极使用超过使用寿命(通常 1-2 年)或出现响应迟钝、校准反复失败时,需及时更换新电极,不可继续使用旧电极进行校准;标准溶液需现配现用(若为即用型标准液,开封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避免因溶液变质影响校准精度。 不同品牌型号的在线余氯检测仪校准流程可能存在差异,需严格遵循仪器操作手册,不可直接套用通用步骤;校准后需在仪器显眼位置张贴校准合格标识,标注校准日期与下次校准时间(通常每 1-2 周校准一次,具体根据仪器使用频率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