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气敏检测仪的电极在长期使用或存放后,可能出现响应灵敏度下降、基线漂移等问题,需通过活化操作恢复其电化学活性。活化过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电极表面的敏感层恢复最佳状态,核心环节包括活化前准备、溶液配置、分步活化、后处理及效果验证。 
一、活化前的准备工作需细致到位 首先断开电极与主机的连接,检查电极外观,确认敏感膜无破损、电极引线无松动或腐蚀。若电极表面有明显污染物,需先用去离子水轻柔冲洗,去除附着的灰尘或盐渍,避免杂质影响活化效果。准备专用的活化容器(如聚乙烯烧杯),确保容器洁净无残留,使用前用去离子水润洗 3 次以上。同时准备好所需的试剂、移液器具及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确保操作环境通风良好,避免氨气聚集对操作人员造成影响。 二、活化溶液的配置需精确控制浓度与纯度 根据电极型号选择适配的活化液配方,通常采用特定浓度的氯化铵与氢氧化钾混合溶液,或专用的电极活化试剂。配置过程中使用分析纯级别的试剂与超纯水,严格按照比例称量溶解,搅拌至完全均匀后,用酸度计校准溶液 pH 值,确保符合活化要求。活化液需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成分变化,配置好的溶液应密封保存于棕色瓶中,防止光照影响其稳定性。 三、分步活化操作需按时序严格执行 第一步为浸泡活化,将电极敏感端完全浸入活化液中,确保液面覆盖敏感膜且无气泡附着,浸泡时间根据电极状态设定,新电极或短期存放电极通常为 2-4 小时,长期停用的电极需延长至 8-12 小时,浸泡过程中避免搅拌或晃动容器,防止活化液浓度不均。第二步为循环活化,将浸泡后的电极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表面残留的活化液,接入专用活化装置,使新鲜活化液以稳定流速流过电极敏感区,持续 1-2 小时,通过动态循环促进电极表面活性位点的再生。 四、活化后的处理与验证是确保效果的关键 活化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电极,直至表面无活化液残留,随后将电极浸泡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平衡 2 小时,使电极电位稳定。平衡后将电极连接至检测仪主机,进行零点校准与跨度校准,使用标准氨气溶液验证电极响应灵敏度,若校准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重复活化流程。校准合格后,记录活化时间、溶液浓度及校准数据,建立电极活化档案,作为后续维护的参考依据。 五、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守 活化液具有一定腐蚀性,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操作时佩戴防护装备;电极敏感膜易碎,处理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摩擦;活化后的电极需在规定时间内投入使用,避免再次存放导致活性下降。通过规范执行上述活化流程,可有效恢复氨气敏电极的检测性能,确保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氨气浓度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