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油仪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水样中的油分(包括石油类、动植物油),利用油分在特定红外波长(2930cm⁻¹、2960cm⁻¹、3030cm⁻¹)的特征吸收实现定量检测,其测定方式需根据水样特性、检测效率及精度要求选择,核心差异体现在萃取与净化环节的操作逻辑,主要分为直接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及联用预处理法三大类。 一、直接萃取法 直接萃取法是最基础的测定方式,适用于清洁水样或低浓度含油废水。操作流程为 “水样萃取 — 分层净化 — 上机检测”:取一定体积水样(通常 100-500mL)加入分液漏斗,按比例加入四氯化碳或四氯乙烯(萃取剂与水样体积比 1:10),振荡萃取 5-10 分钟(确保油分充分转移至有机相),静置分层(5-10 分钟)后,放出下层有机相(含油分),通过无水硫酸钠柱脱水(去除水分干扰),再经 0.45μm 有机滤膜过滤(去除悬浮颗粒)。该方式的关键是控制萃取条件:振荡强度需适中(避免乳化,乳化后可加入氯化钠破乳),分层时需弃去界面乳化层(防止影响吸光度)。其优势是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设备),适合实验室常规检测,但效率较低(单个样品需 30 分钟),且萃取剂用量大(需注意环保处理)。 二、固相萃取法 固相萃取法适用于低油分、高悬浮物水样,通过固相柱富集油分减少基质干扰。核心步骤为 “柱活化 — 水样过柱 — 洗脱 — 检测”:先用萃取剂(如四氯乙烯)活化固相萃取柱(填充 C18 或氟代硅胶吸附剂),取水样以 5-10mL/min 流速通过柱子(油分被吸附剂截留),再用少量萃取剂(5-10mL)洗脱吸附的油分,收集洗脱液上机检测。该方式需优化流速与洗脱体积:流速过快会导致油分吸附不完全(需通过回收率实验验证,回收率需≥80%),洗脱体积不足则油分残留(需梯度洗脱至无油分检出)。相比直接萃取,其优势是减少乳化风险(悬浮物被柱体截留),萃取剂用量仅为直接法的 1/5,但吸附柱容量有限(适用于油分浓度<10mg/L 水样),且需定期更换柱子(避免吸附饱和)。 三、联用预处理法 联用预处理法针对复杂水样(如含乳化油、高盐废水),结合多种预处理技术提升测定准确性。常见组合包括 “酸化破乳 + 直接萃取”:对乳化严重的水样(如含表面活性剂废水),先加入硫酸调节 pH 至 2 以下(破坏乳化膜),再按直接萃取法操作,破乳率可达 90% 以上;“蒸馏 - 萃取联用” 适用于高沸点油分检测:通过蒸馏分离水样中挥发性成分,残留液冷却后再萃取,避免轻组分损失。此外,对含动植物油的水样,可采用 “硅酸镁吸附净化”:萃取后的有机相通过硅酸镁柱(活化处理),吸附动植物油后仅检测石油类,实现油分形态的选择性测定。联用方式需根据干扰类型设计流程(如高盐样先除盐,高有机物样先消解),虽操作复杂,但能满足复杂基质的检测需求。 不同测定方式的选择需遵循 “适配性原则”:清洁地表水优先选直接萃取法(兼顾成本与精度);工业废水(含悬浮物)推荐固相萃取法(减少净化步骤);科研或特殊样品(如含乳化油、混合油)需采用联用预处理法。无论哪种方式,均需满足 “萃取完全、净化彻底、操作规范” 的核心要求,通过空白实验(萃取剂空白吸光度≤0.01)和回收率验证(80%-120%)确保数据可靠。红外测油仪的测定方式本质是 “萃取效率与基质干扰的平衡”,通过优化预处理逻辑,实现不同水样中油分的精准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