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导率传感器的常规清洁是维持其检测精度的关键环节,需遵循规范流程去除表面附着的污染物,避免杂质干扰电极间的电荷传导,具体步骤涵盖清洁前准备、分级清洁、后续处理等环节。 清洁前的准备工作需确保安全与工具适配。首先断开传感器与主机的连接,关闭供电电源,防止清洁过程中发生触电或设备损坏。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包括软毛刷、无绒布、专用清洗剂(如稀盐酸、中性洗涤剂)及去离子水,工具需提前用去离子水冲洗,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同时,查看传感器使用说明书,确认适用的清洁试剂和禁忌,防止因试剂不当造成电极腐蚀。 轻度污染的清洁以物理方式为主。先用软毛刷轻轻刷去传感器表面的灰尘、泥沙等松散附着物,刷头材质需为尼龙或塑料,避免使用金属刷刮伤电极镀层。随后用无绒布蘸取去离子水,轻柔擦拭电极表面及缝隙,去除残留的可溶性杂质,擦拭方向应沿同一方向进行,避免污染物扩散。若存在水印或盐渍,可增加去离子水冲洗次数,直至表面无可见残留物。 中度污染需结合化学试剂辅助清洁。对于有机物附着,可将传感器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洗涤剂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容器促进污染物溶解,取出后用软毛刷轻刷缝隙,再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针对无机垢(如碳酸盐沉淀),需使用稀盐酸溶液(浓度通常为 5%-10%)浸泡,浸泡过程中观察垢体溶解情况,待附着物完全脱落後立即取出,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以中和残留酸液,避免电极被腐蚀。 重度污染的清洁需强化处理但避免损伤。当电极表面形成顽固生物膜或硫化物沉淀时,可采用超声清洗辅助,将传感器放入盛有去离子水的超声清洗槽中,设置适宜功率(通常不超过 300W)和时间(5-10 分钟),利用超声波振动剥离顽固污染物。超声后需检查电极表面是否有损伤,再按中度污染清洁流程进行化学处理和冲洗。对于镶嵌式电极,需特别注意清洁缝隙处,可使用专用细棉签蘸取试剂深入缝隙擦拭,确保无污染物残留。 清洁后的检查与处理必不可少。用去离子水最后冲洗传感器 3-5 次,确保无清洁剂残留,随后用无绒布吸干表面水分,避免擦拭时产生划痕。检查电极镀层是否完好,若发现脱落、腐蚀等损伤,需记录并评估是否影响检测性能。将传感器自然晾干或用洁净压缩空气吹干,避免高温烘干导致电极老化。重新连接设备前,需检查接口处是否干燥清洁,防止短路或接触不良。 清洁周期需根据使用环境设定。在水质较清洁的场景,可每月清洁一次;在高污染、高盐分环境中,需缩短至每 1-2 周一次。每次清洁后需记录清洁方式、时间及传感器状态,结合检测数据变化评估清洁效果,若发现清洁后仍存在精度偏差,需考虑进行校准或更换电极。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清洁流程,可有效去除数字电导率传感器表面的污染物,维持电极的导电性能和检测灵敏度,确保其长期稳定地提供准确的电导率监测数据。
|